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水田里的白鹭

水田里的白鹭

广告位

陆冬英

深秋的风掠过田畴时,稻浪已褪去浓绿,染上一层浅金色。田埂边的芦苇穗子毛茸茸地垂着,风一吹,簌簌作响。这时,白鹭又出现了,它们三五成群立在田垄间,或啄理翅羽,或侧颈望云,动作犹如琴弦上的跳音轻轻落下。

望着眼前一幕,我突然想起之前见过的白鹭捕食场景。当时的它如箭般飞向水田中央,尖喙迅速从水田叼起一条银亮的小鱼,转眼间水面上只剩一圈涟漪。那只白鹭昂首张嘴,毫不费力地将小鱼吞下,它的颈羽轻颤,好似还在回味刚才的精准一击。现在再看这些悠闲立着的白鹭,倒是难将它们和捕食时迅猛的模样联系起来。

我老家屋前也有一片水稻田,田埂边的沟渠里水草丰茂,是白鹭青睐的“食堂”。每年秧苗刚栽下,就有三三两两的白鹭来访,不过此时田里的“食物”不多,白鹭只会逗留一会儿,寻些小虫吃了便离开。不过一两个月后,秧苗开始拔高,水田里的小鱼、田螺多了,白鹭待的时间便长了,它们的身影时隐时现,仔细一看,数量还不少。这些白鹭喜欢跟着耕作的农人到处走,农人们弯腰,它们就低头,农人歇息,它们便驻足,像极了配合默契的“劳作伙搭子”。

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这些白鹭又会立在田埂上,犹如看客般瞧着农人们忙活。它们时而单腿独立,缩起的脚爪藏在腹下,白羽与田野上空的云色混作一团,有的白鹭还会歪头睨人,那模样好似在评价农人的动作快慢,又像是好奇农人们究竟在收些什么“宝贝”。不时有人扛着锄头经过,白鹭也不避,有些胆子大的还跟过去,想从锄头翻出的泥土里找虫吃。有的农人会随手丢一些稻穗在田边投喂白鹭,它们却不碰,更喜欢跳进收割后的稻田,专注寻找更符合胃口的食物。若是有人靠近,白鹭振翅飞走了,很快兜个圈又落回田埂,似在说:“这丰收的田野,我们也要分一杯羹。”

不知从何时起,老家水田里的白鹭一下子多了起来,连灰鹭、颈间带褐黄色羽毛的池鹭也有。父亲说这是环境变好了,田埂边的荒滩种上了芦苇,水里的鱼虾随之增多,白鹭一群群飞来觅食,舍不得走了便留在芦苇丛中安家,生儿育女。到了“双抢”时节,邻居张哥开着收割机收割水稻,后面也时常跟着一群白鹭。被收割机翻出来的小虫和谷粒,白鹭总能精准将之啄起来。当收割机停下,白鹭便在附近踱步,等机器再次启动,它们会立刻跟上去。吃饱了,这些白鹭也不离开,停在田埂上梳理羽毛,偶尔发出几声轻叫,自在得很。张哥曾打趣说:“有白鹭跟着,收成定能顺风顺水。”因此他从不驱赶白鹭,不时还特意放慢收割机的速度,给白鹭留足觅食的时间。

水田里的白鹭好似与劳作的农人形成了默契:农人插秧,它们寻虫;农人收割,它们“伴舞”;农人晒谷,它们守望。这样的场景,也让人不禁想起那句“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来,从中品出诗人描绘的田园意境。

又是一年深秋,老家水田边的芦苇应该都长高了,白鹭估计已经飞来扎堆,跟着忙活的农人找食,说不定张哥开的收割机后面就有这群“小跟班”的身影。风掠过稻茬时,或许还能听见白鹭轻轻的叫声,混着农人的笑语在田野里飘荡着。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