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庆
漫步在田埂上,一种久未有之的感动突然泛上了心头。特别是走在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埂上时,这种感觉尤其强烈,一点点童年的记忆渐次涌出。
尽管过去了那么多年,我仍然可以清晰地记得家乡的那几丘田。春播夏种,我跟着母亲赤足走在田埂上,走得踉踉跄跄,一不小心就滑溜到田野里去了。我还记得田野里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我不时捕捉到一缕缕青草和谷物的气息。远处,有一两头耕牛,埋着头,呼哧呼哧吃着草。我把视野投入更远的方向,那一条条田埂上阳光升起的地方,前方的天空一片金碧辉煌。
北山村的或弯或直的田埂,与家乡的田埂并无二致。我关注的是,沿着这大大小小地田埂,踉踉跄跄着走出去的那个人。
这位走出北山的青年,是不是跟我当年一样,哼着那一首乡间小曲,潇洒地一个转身,让家乡的所有景象都变成一道身后的风景,义无反顾地迈向遥远的前方。那个羽翼渐丰的青年,离开家乡并没有过多的牵畔,走过田埂迈过阡陌,告别家乡亲人和熟悉的村落,绕过一道道那风和雨侵袭的残墙,怀揣着对未来未知的那一份向往。
北山村西门排组329号,这里是张胜友文学馆,又叫北山书院,大门楹联“道崇东鲁,秀毓北山”,横批“如云”,一语双关。这座具有明清遗风的传统客家独居二层式土楼,坐西朝东,背枕名山笔架山,占地约300平方米。前后厅以古色古香木屏相隔,屏两侧有一联“四海名贤气节文章须着力,百年旧德读书尚文且立根”,后厅墙上挂张胜友所作之《土楼宣言》。随着城市不断拓展,北山村正合时宜地融入城市,不远处的打桩声不绝于耳,但书院僻静依然,的确是怀古思幽、挂甲读书之处;亦可以观夕阳西落,霞彩满天,听北山百年风雨,车马辚辚。文人墨客踱步入馆,谈诗论句,品酒喝茶,修心论道。
书院不大,雅馨满屋;老屋沧桑,书香袭人。张胜友就在这个山村里度过了难忘的孩提时代。他出生于教师家庭,教语文课的父亲,给他取名“胜友”,源出于唐代文学家、大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句。高中毕业,胜友当过裁缝、泥瓦工,后来遇到了贵人,从省城下放的作家张惟把他调到县里,协助编辑文学刊物,打下了扎实的文学基础。1977年冬,张胜友这位小裁缝、泥瓦工竟然考上复旦大学。自此他卷起了裤脚,提着一双布鞋,小心翼翼地沿着家乡的田埂,走出了迈向人生高峰的第一步。
行走于北山村纵横交错的田埂上,思绪在这个百年老村里随风飞扬,想象中那个少年行走其间的样子,已经幻化成天边的一抹彩霞。建于明末清初的北山大宗祠,距今400多年,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分大门厅、中厅、后厅,中厅六根大柱鼎立,精雕细刻的各种图案栩栩如生,厅堂悬挂着古往今来北山人的骄傲,让后辈心中铭记着祖辈们的艰辛,油然而生的是崇敬和向往,田埂俨然成为一根闪闪发光的纤绳,牵引着多少北山村后生的理想。北山资政第,建于清末民初,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楼场宽广,楼高三层,共有60多个房间。相传建楼者张萃夫虚心求学,好学上进,考列甲等第一名,青年时志大谋远,往粤经商,将家乡的条丝烟贩运至广州出售,经年累月,获利甚丰,造得如此壮观的宅院,教导着一代又一代北山人耕读传家。北山村的关帝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八年(1580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了,整座庙宇由低到高,层次分明,楼阁高耸,气势雄伟,黛瓦粉墙,远山环抱,绿野围绕,真乃风景胜地。
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行走,其实也是一路欣赏风景,北山村的百年故事扑入每个人的眼帘,我的内心豁然亮堂:是啊,这里人文荟萃,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人文气息,荡漾在古朴村庄里的书香扑鼻、积厚流泽。先贤们用心耕读的身形,恰似那一片田野上随处可见的无名花草,浸润着北山村后人一颗颗稚嫩可爱的心灵。此刻,恰好一抹斜阳映照在关帝庙,映照得整个大殿金碧辉煌,把这里烘托得暖意荡漾……
田埂,承载着我们对家乡和亲人的太多思念。在北山村的婉转起伏、高低不平的田埂上,我在追索着这里的人们千百年来含辛茹苦的身影,也在寻找着一位叫胜友的少年踪迹,举步抬眼间,在我的心底里脉脉泛动着阵阵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