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换季来得猝不及防,好像跳过了春天直接入夏。妈妈的殷殷嘱咐如期而至:“无颂其衣裳着洗澈洁再收,厚其被也着收起了,薄其被掏出着‘曝’囇再困。如果着困席,席也着‘挸’囇,‘晾’囇……”这一串的动词就像开关,在我脑内一一触发对应的画面——这是一册福州人家都有的换季扫除指南。
换季首先要做的是清洗一波过季的衣物,但一个“洗”字不足以概括福州人的洗衣大法。普通的搓洗在福州话里叫做“擦”,手洗衣服在福州话里就叫“衣裳获手擦蜀擦”。妈妈干活时也常指挥我帮她把抹布拿去“擦囇”,意即在水龙头下简单搓几下,冲洗几个来回。但指导我洗衣时,妈妈还格外强调一点,衣服要浸到水里多“捼蜀捼”,这个“捼”就是用力挤压、揉按的意思。形容包饺子揉面用的也是这个“捼”,由此可以想见“捼衣服”的“捼”,就是将衣服像揉面团一样反复挤按。妈妈总强调别偷懒,用点劲儿,以“捼”来从纤维缝隙里逼出脏污,这样衣服才能洗得更干净。
在盆里揉按叫做“捼”,借搓衣板搓则是“択”,衣服要“使衣裳板択蜀択”。但有时候光“捼”和“択”还不够,吃东西难免遇到酱汁淋漓、辣油飞溅的情况,此类污渍更难清洗。每每这时,妈妈或奶奶就要催我把脏衣服换下来她拿去“湔囇”。因为发音听起来一模一样,小时候我总不明白:衣服都已经脏了,怎么还要再“煎”呢?岂知此“湔”非彼“煎”,三点水的“湔”是专门揪住有污渍的地方搓洗,如果说“捼”是大范围扫射,那么“湔”就是点对点的精准打击。
衣服洗完别忘还要再“过水”,也就是普通话说的“漂洗”。最后的“撙焦”,意思是拧干,还可以说——把水“撙出来”。
洗好的衣服就要“上竹笐”——阳台上横挂着的几根用来挂待干衣物的长粗竹杠,就是福州话里说的“竹笐”。晒衣服的环节用福州话讲,就是“曝衣裳”,妈妈的换季叮嘱里交代的“曝被”的“曝”也是这一个字。“曝”侧重“日晒”,以太阳热力晒干,比如晒太阳也叫“曝日头”。而妈妈说擦完席子要“晾囇”的“晾”,包含“晒”的内涵,也可以指把东西放在通风或阴凉处使之干燥,日照倒不一定是必需的了。
至于妈妈交代的“挸席”,也不是简单的擦席。“挸”强调要用湿布擦拭,类似的还有福州人把拖地也说成“挸厝”或“挸地兜”。广义上的擦,在福州话里则说作“拭”,比如“拭桌”“拭玻璃”。在家我们总是打趣妈妈每天拿着块抹布走进走出,看哪里不顺眼就“拭”一把。有时遇到顽固污渍,还要加大力度,就成了“鑢”。“鑢”指的是“集中火力”猛力摩擦,以搓去污点。福州人还讲“鑢垢垢”,就是洗澡时搓去身体泥垢的意思。搓澡嘛,那自然是要用“鑢”才能下泥了,此字所带的力道可见一斑。
在福州话里,每一个动词背后都有一套“完成标准”,福州人的日常正由这些词汇一点一滴地构成。我们在这些词语织就的大网中生活,不知不觉就攒下了许多劳动技能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