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福州方言 甗甑箅鬲

甗甑箅鬲

广告位

我国上古时期,各诸侯国在使用汉语上存在一定差异,用于记载事物的文字并不统一,东西南北同一器物存在异名现象。如,“箭”与“矢”,同物异名。《扬子·方言》:关东曰矢,关西曰箭。这里提到的“关东”,古代指我国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但随着时代变迁,今天“关东”的意涵又有所变化。自明代至今,这个“关东”泛指山海关以东的地区。

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国家之后,原来秦国官话就被作为统一后的国家通用语,在全国大力推行“字同形,语同音”。而被秦国统一的其他六国曾经的通用语,则成为地区方言。福州方言和普通话,二者同源于古汉语。普通话是历朝历代官话层面的传承,不少字词发生更革。而福州方言则在福州民间世代相传,其中不乏千年不变的古音古字,许多字词的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秦汉之前。所以说,老福州人在一起聊天,嘴里滑溜出来的是“古汉语活化石”,这种说法并非夸张。

福州方言词、字所赓续古汉语的基因,寻根溯源,或可从远古甲骨文、上古时期籀文及小篆中找到踪迹。它保留着许多中古时期的古汉字,如,现代汉语中的“蒸笼”,在福州方言里写作“甗”或“甑甗”。这两个看似奇怪的汉字,其实更能诠释“蒸笼”这种炊具的最早形态和样式。

“甗(普通话音:yǎn)”与“甑(普通话音:zèng)”,来自古文言,表义字词。这两个字都从“瓦”字旁,意即陶土做的器物,是上古时期的蒸食用具。《说文》中有载:甑,甗也。甗,甑也。又,《广韵》云:“古史考曰,黄帝始作甑。”说明大约在公元前2700年的黄帝时期,陶甑就被发明出来了。这个时期制作的“甑”,是灶、锅、蒸笼上下连体的炊具,上半部造型类似今之陶钵,其钵底有多孔的“箅(普通话音:bì)”,下半部三足“鬲(普通话音:lì)”,相当于今天的锅、灶,古人用这个炊器蒸食物。

初始的“甑”,集灶、锅、蒸笼于一体,功能单一且笨重,使用起来不方便。后来制造工艺有了改进,“甑”分解成上下独立炊具,上器型似陶钵曰“甑”,钵底有多孔的甑箅,其功能相当于现在蒸笼,下器称谓“鬲”,其作用类似今天的灶锅。

变革之后的鬲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烹饪,而甑叠其上,就可进行蒸煮。这两个炊器合起来,名曰甗。《正字通》中有详细的描述:“博古图,甗之为器,上若甑,可以炊物,下若鬲,可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又,王安石则曰:从鬳从瓦。鬲献其气,甗能受之,然后知甑无底者,所以言其上,鬲献气者,所以言其下也。”

后来,便利的炊具“甗”在更多地方得到广泛地使用,函谷关以东地区把“甑”称谓“甗”,《扬子·方言》云:“甑,自关而东谓之甗。”这也让“甑”“甗”二器名称混用,或曰甑,或曰甗。

关东关西同物异名,福州话索性称谓“甑甗”,亦有单谓之为“甗”,或谓之炊甗。本地俚语有:“圆鐤挨对四角甗。”意思是器物虽各有方圆棱角,生活中照样能协调使用。还有俚语为“甑甗裡螃蟹”,言螃蟹置于蒸笼内待炊,横行不了多久。老福州人爱吃炊甗饭,常说“甮使配喫半甗”,指杉木制成的蒸笼炊的米饭,特别好吃,不用“配菜”就能吃上半蒸笼。

“甑甗箅鬲”这些词的产生,远的可以追溯到秦汉之前。它们所代表的器物,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仍被使用,但这些字词本身却成为了古汉语的化石。不过,它们仍鲜活地在福州方言中被保存着,使用着,提示着它们极其古老的身世。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