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长锋
闽侯的山村里,流传着一句俗语:“觑(看)牛连揢(捡)柴,觑羊连啼嘛(像婴儿啼哭似的羊叫声)。”这句话直译是放牛时顺手捡柴,放羊时还会学羊叫,能把跑散的羊引回来。说的是一事兼用,把能做的事顺手做好。这句俗语用当地方言念来,表意精准,韵律和谐。独特的乡音让这种“高效工作法”有了一种强劲的活力,它从闽侯鸿尾溪源山村流传开来,进入到许许多多福州人的日常生活里。
在农耕时代,这句俗语备受尊崇,里头隐藏着的“勤劳肯干、会精打细算用时间和资源”的巧思,被许多福州人当成了持家过日子的金规矩。人们坚信,有这般品质的人,定能把生活经营得有滋有味,将家庭操持得稳稳当当,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这句俗语哪里来呢?据说这和溪源村一个叫林有宜的年轻人有关。他家里穷,生活的担子早早压在了他的肩膀上。为帮衬家里,年少的他来到村里被人称作“朱百万”的富户家中,放牧牛羊。
每天天刚蒙蒙亮,林有宜就迎着晨光,熟门熟路地赶着牛羊往水草最肥的地方去。放牛时,他一边盯着牛群,一边眼疾手快地拾掇起四处散落的干柴,不一会儿便能捡一小捆。放牧羊群时,羊儿活泼好动,稍不留神就会跑散,他慢慢摸透了羊的性子和叫声,没多久就学会了头羊的叫声,学得跟真的一样。每当有羊儿离群,他立刻模仿头羊叫唤,小羊们闻声便乖乖归队。凭着这些本事,他把牛羊群管得服服帖帖,尽显干练与机灵。
林有宜的勤劳和精明,朱家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朱夫人尤其欣赏他,又见他闲时总盯着书本满眼渴望,特许他和自己的孩子一同进朱家“人家斋”(旧指私人学堂)读书识字。进了“人家斋”,林有宜像久旱的禾苗遇着雨,拼命汲取知识,没多久就把经典读得滚瓜烂熟,进步飞快。他凭着这股勤奋劲儿,不光学问见长,田里的活儿也没落下,真正做到能耕能文,渐渐在当地有了名气。乡亲家的孩子如是“客溜囝”(指只会玩的小孩)偷懒耍滑,就会被家人念叨:“你看林有宜,‘觑牛连揢柴,觑羊连啼嘛’,还能挤出时间读‘人家斋’,会干农活又有学问!多学学他‘蒋样做代’(怎样做事)勤奋上进。”
如今,“觑牛连揢柴,觑羊连啼嘛”这句俗语依旧在闽侯乡村口口相传。到了现在,生活节奏快了,人们更加赞赏林有宜这种人,希望自家的孩子也能学到那股勤劳又机灵的劲头,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忙好手头的事还能兼顾其他活儿,在有限的时间里谋求更多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