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福州方言 一句话伓益两个人

一句话伓益两个人

广告位

百年之前,对于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可以从1929年晚清及民国时期福建著名的文人、学者、医生陈天尺发表在《南声》上的闽谚《捏对擒》中,窥见一二。

这首闽谚用四个相对照的动作起兴,生动勾勒出市井百姓送子求学的鲜活场景。

捏对擒,扛对拜。岀恭对受戒,大鼓对破锣,摇篮对飘带。尾条签,头碗菜,自然对大概。毛位占大中,自身难保泰。厘戥教捌毛银称,酒席伓食多人怪,十八岁会见廿四代。齐八务仔,送着爻九读书。一句话伓益两个人,张三其帽,褪乞李四去戴。

第一对三字句“捏对擒,扛对拜”,笔者认为这捏、擒、扛、拜四字说的是送学时师生双方的不同情态。那时为了让孩子受教育,不少人得勒紧裤腰带筹学费,用闽方言来说则是“捏紧喉咙”,而贪玩的孩子是被父母连拉带扯,“擒”到学堂中去。讲学的先生则备受尊重,需要轿子“扛”来,孩子入学的第一天首要学的是恭敬拜师。

接下来的“岀恭对受戒,大鼓对破锣,摇篮对飘带”,则给人们描述了入学后的各种状态和未来。入了学堂,孩子哪怕是出恭解手都要报告,违反纪律便要受罚——打戒尺。天资聪颖的孩子如一面好鼓,一敲就响。也有些娃,怎么教育都难有好的反馈,犹如“拍破锣”。但送孩子入学,毕竟是把他送进了一个“摇篮”,可以遥遥望见他日后获得勋章、佩上飘带的样子。

再接下来一句“尾条签,头碗菜,自然对大概”,应该是说人们对于孩子接受教育这件事的期许,和作者认为世事是否能成功,所该持有的心态。人们在卜卦时,可以连续卜三次,但通常以最后的一卦为准,这便是“尾条签”。请客吃饭,这一席的好坏,却又常常要看“头碗菜”。送进学堂就能万事大吉?成功要看的是结果还是开端?面对未知,多数人只能顺其自然,追求个“大概”。

厘戥够捌毛银称,酒席伓食多人怪”这一句,笔者认为要结合那个时代来理解。厘戥指的是秤中药或称金银的秤,“教捌”谐音福州话的“教白(教明白)”。到了1929年,人们已普遍用上纸钞,厘戥再精准,也会被闲置。接着作者又打了个比喻——放着酒席不享受,徒遭人嗔怪。这说的大概是青春时光易逝,学习机遇难逢,要懂得顺势而为。

最后的“一句话伓益两个人,张三其帽,褪乞李四去戴”,可以理解为对前文教育的结果是否通向成功的呼应:同样一句话,两个学生不一定都能从中获益。也可以理解为教育要因材施教,不能用同一个尺度、同一个方法来进行教学,适合张三的帽子,并不能“褪乞(脱下)”就给李四戴上。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