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庆标
“白丸仔”是福州城乡居民都十分熟悉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它有着清新的米香、绵长的余味,老人家都认为它可以健胃益脾、滋阴补气。“白丸仔”不仅在其制作和煮食上需要一定的技巧,同时还承载着千百年来闽都儿女浓浓的情感。
在没有电动磨粉机的时代,制作白丸仔的过程相当复杂。首要将糯米洗净、浸泡一个晚上,用石磨将米磨成浆,然后将米浆倒入一个粉浆袋中去水、沥干。待袋中之水沥到一定程度时,再用重物施压,一般是就地取材,搬来石磨的磨层压在上面,经过几个小时的压榨,米浆就成为了湿米粉。接着用大锅烧水,待水即将烧开的时候放入适量的湿米粉,并一直搅拌防止其沉底,直至米粉煮成糊状。湿米粉入锅的时机一定是要在水即将烧开的时候,否则就容易糊底煮焦。
将煮好的米浆倒入瓷盆,再慢慢加入其余的湿米粉,边揉搓边加粉,揉成剂团。揉成剂团的过程中,湿米粉的添加分量只能凭一位巧妇的经验判断,软硬适中才是保证白丸仔能否晒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剂团太硬,搓成的剂条容易散渣子,剂团太软,小丸子易变形,也不容易晒干。
接下来就是制作白丸仔的生坯。攫取一小块剂团,用双手搓成小指一样大小的剂条,均匀、快速地拽成一个个小圆柱形的剂丸子,再整整齐齐地摆列在早已准备好的竹筛中,先晾定型,后再晒干。
撕拽小剂丸的过程也十分考验制作者的技巧,要做到力道适中、眼神精准、手指敏捷。力道适中追求的是小剂丸不变形,每个都是一根圆柱形;眼神精准是要求小剂丸的长短一致、大小相同,摆放在筛子上间隔均匀、无需再次整理;手指敏捷要做到速拽速放,小剂丸不可长时间停留在手上,否则容易变形,影响后面的晒干和煮食。
煮白丸仔也是一门技术活,火候掌握十分关键。要等到锅里的水开始冒气泡了,才可将白丸仔放入锅中。水温太凉放入,丸仔容易散裂、溶化,水温太高放入,白丸仔容易“过皮”——内里未熟,外皮已糊,即所谓的“夹生”。
闽都传统习俗中,新娘在婚后第一次煮饭时的“试鼎”环节,就是要求煮两碗白丸仔奉敬公公和婆婆。为什么新娘子“试鼎”要煮白丸仔呢?大概是因为煮白丸仔“技术难度”高,最能试出新娘操持家务的能力。
此外,在福州地区传统习俗中,出远门的子女平安归来,母亲也会去煮一碗白丸子为他们接风。通常的煮法是在白丸仔下锅的间隙,打开一个鸭蛋搅拌好放在碗底,待丸子煮熟浮起后“连汤带丸”舀起,迅速放入碗中,瞬间即成一碗芬芳四溢、浓稠适宜的“蛋羹白丸仔”,要甜要咸,孩子自选。孩子美美的吃上一碗“蛋羹白丸仔”,即刻解除舟车劳顿之苦,顿感归家的幸福与温馨。
“白丸仔”连读变音后,还可以理解为是“爸望仔”。我想,爱玩“谐音梗”的福州先民,喜欢讲究平安,期冀顺遂,总将美好的祈求蕴藏在生活细节之中含蓄地表达。“白丸仔”能成为福州人的餐桌上一个永恒的存在,大概也有这么一层意思吧!
如今,市面上已很少看到手工制作的白丸仔,能够买得到的大部分是机械制作的类似小汤圆似的“小丸子”了,虽然它带来了食用的便利,却冲淡了福州人藏在丸子中的亲情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