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文铃
闽县赞贤乡归义里樜枝山,亦称柘枝山,有白云谷、卧龙冈、凤巢、白牛岭、鸣风崖诸胜。明代,省城往返闽江出海口汛地,在樜枝山西麓设置樜岐铺。今闽侯县祥谦镇兰圃村,旧时亦称樜岐、柘岐、蔗岐、银步、蓝布、蓝铺、兰布。而“蓝铺”这个地名也常与几句方言俚语一起被老福州人提起,讲述着福州人对于人情世故的独到理解。
过去,福州人经常带尕仔羔(小孩)去亲戚家做客。尕仔羔也会特别关注父母走亲访友消息,一有动静便跟随其后,图一饱口福。俗语云“秤砣羁裤头带抡”,形容尕仔羔跟在父母身后,像秤砣系在裤腰带上到处晃荡。
铺员艾福锵,小名福福,年方十九,七里本地人。福福大姑妈嫁到傅筑,左邻右舍称她九婶婆。小时候,福福常随家严到姑妈家做客。九婶婆见娘家子弟来,特别热情招待,免不了又煮点心,又备好酒好菜,每次留客吃饭,总要忙一上午。
福福长大当了铺员。小伙子能干,驿铺伙房没米了,铺丞总是派福福挑稻谷去青布碾米。碾米要等候一两时辰,长大了的福福常常利用这一时间,跑到傅筑姑妈家做客。闽谚曰“千金难买义家墿”,言妇女厚待娘家人,保持亲密往来,喻这“义家路”千金难买。九婶婆见娘家侄来,总是要煮好点心,留他吃饭客气一番。
福福常因去青布碾米,隔三差五拐到姑妈家做客,里人就在背后议论:“九婶婆义家姪又来蹭吃。”这话让九婶婆听了很尴尬,不让娘家侄来,这话说不出口;娘家侄来得常,也让厝边(邻居)见笑。九婶婆左右为难,无可奈何想出“降级”待客的法子——后来福福每次来,姑妈只是拉家常,不煮点心,也不留吃饭。福福受到冷遇后,就很少再到姑妈家。
有一次,福福偶遇三叔公,提起姑妈家做客遭冷遇的事,三叔公问清事由原委,笑着对福福说:“你呀!三十朆讨毑,讲话臭奶腥。”意思是,年纪虽然不小,但未讨老婆的人不成熟,不懂人情世故,说话做事还带着“奶腥”味。三叔公进一步点拨福福:俗话说“田园日日佉,亲戚淡淡踄”,指田间要天天去劳作,但没事不要天天串门做客,免得给亲戚添麻烦。亲戚之间既不要太亲近,也不能太冷淡,保持像姜牳汤(生姜汤)一样的“温热”性质是最好的。
清雍正十二年(1734),闽县县丞移驻开化东乡光俗里营前,旧称瀛前,分设县衙,今长乐区营前镇。雍正十三年,闽县划出光俗里、至德里、江左里,三里九图二十二墩(村),归营前县丞管辖。据《福州府志》记载,县丞丁口税收入,“营前县丞分辖人户,三千六百二十七丁口,每丁征银不等,共征银四百三十一两七钱三分五厘有奇。内食盐课一千七百五十四口,每口征银一分七厘八毫……共征银三十一两二钱六分一厘。”是年,福城南向官道在萧家道分一支至营前,在蓝布置驿铺,曰蓝铺。上取崇善西乡永庆里萧家道铺,下接蓝布岭、白牛岭,抵达营前县丞。
蓝铺是支路小铺,平日间只是传递官文,编员六人。偶尔有官员过往,需要轿夫、挑夫等,便临时雇请当地农夫充当。闽县给蓝铺购买五亩铺田自给,每年拨付五十两俸银,驿铺其余经费之需,由县丞贴补。由于经费短缺,铺员耕种铺田之余还在柘枝山麓开荒种菜,养一些鸡鸭改善生活。
这些方言俚语自古以来就流传在蓝铺这样的驿铺栈道上,口耳相传,逐渐影响并塑造了福州人的处世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