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宜滚
老百姓的智慧与无穷创意,在饮食文化里也常迸出闪光点。这些美食带着一地一乡的属性,以不同的方式击中人们的味蕾。作为山水之乡的闽清,有独具魅力的几样“滑汤”,很典型地体现着这一点。
闽清的滑肉汤,主角是适量鲜嫩的猪里脊肉。肉切成薄片,腌制入味,裹以浓稠适度的地瓜粉,入沸汤煮到肉片上浮。之后,加入蛋液、葱花,鲜香初现,再辅以胡椒、老醋,酸辣皆具,热乎开胃。
裹之以粉、烹之以汤的做法,出于怎样的初衷?众说纷纭。我比较认可这是物质贫乏的年代,主厨之人为了满足众人而想出把肉“放大”的妙招。在古代,百姓罕能食肉,偶然开荤,总想全家都能吃到,每个人都吃得多一点。既然肉有限,那就在肉之外想办法。把肉切细,份额自然多了;给肉裹粉,肉片就“变大”了;以肉煮汤,肉味就被“放大”了。
于是,地瓜粉裹肉,入沸汤烹香,召唤出了一道“滑肉汤”。或许出乎初创者的意料,这一做法把肉的鲜嫩、汤的鲜香给挖掘到了极致。地瓜粉的特性还为肉加持了脆滑的口感,使得这种做法大为流行。如今,肉食不再稀罕,营养过剩反成了问题。如何满足嗜荤者减肉不减鲜的需求?自带“弹性体质”的滑肉汤也完美地为现代人达成了减少肉食摄入量的目标。
如果说“滑肉”并不是独属于“山”,那闽清的笋滑汤就无此争议了。“滑”依然是特色,不过这道菜的灵魂在于“笋”——十足的山里味道。鲜嫩春笋切成细丁,与肉泥调和,取适当大小搓成圆球,投入高汤煮成。笋滑汤讲究肉与笋的比例,把荤与素的“加减法”用到极致。笋的登场,让食者感受到了春天的鲜甜,也让这道菜成为一整季的餐桌明星。
至于“水”属性的菜,在闽清当属鱼滑汤。此菜源自闽江边的几个乡镇。人们长期靠水吃水,尤其在水口库区,鱼肉作为重要元素,在菜中多有运用。有了滑肉汤作样板,鱼滑汤的做法也大同小异,无非是以鱼代肉。唯一更讲究的是制作,要在鱼肉中把刺择到干净,如此方能让人畅享“丝滑”。
闽清位处闽中腹地,闽江过境,自古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万千风物一碗盛,一“滑”入汤见山水。想要从味觉中寻乡的话,欢迎“乡约”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