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晓珊
进入盛夏,家中三餐的主食常是易消化的稀饭,有时觉得寡淡,我就会从冰箱里取出几个浮粿来搭配。将它们放进油锅里复炸后捞出,一口浮粿一口稀饭,滋味不油不腻,咸香可口。
这些浮粿是住在泉港老家的婆婆亲手做的。每次带孩子回去,听他提一句“想吃浮粿了”,婆婆定会马上跑去厨房拿菜篮子,准备出门买食材。即使被我劝阻了,隔天一大早,她还是会赶去菜市场采购食材,一回家又马不停蹄地开始忙活。她先是将瘦肉切成块状,再把刚从后院拔来的一把香葱切碎,紧接着还要自己开海蛎。在婆婆眼中,现开的海蛎才新鲜,做出来的浮粿更好吃。
开海蛎是一件考验耐心的细活。有一次我尝试帮忙,谁知手持一把短头刀在海蛎壳上摸索了半天,才终于找到一条能撬开的缝。好不容易手法变得熟练一些,又发现推动刀子时,指尖仿佛被石头反复摩擦,疼得钻心。最后折腾两个多小时,才堪堪开出一小盆的海蛎。
现开的海蛎还得用清水淘洗几遍,挑出残留的碎壳后方能进行调味。婆婆自有一套调制浮粿馅料的方法,首先是把海蛎和瘦肉搅和一起,撒入几勺地瓜粉,再加适量的盐、五香粉和酱油。不同于传统的做法,婆婆还要加入少许闽南风味的甜辣酱,以增香气。搅拌时,她会不时念叨着:“不能太用力,海蛎肉嫩,容易搅碎。”
拌好的浮粿馅料,静置一会儿才能更入味,之后热好油锅,舀一勺浮粿下锅炸,浓郁的香气很快便弥散全屋。这时,孩子顾不得玩耍了,转头便往厨房里钻,站在灶台边探头探脑,一心盼着浮粿出锅。瞧见他垂涎三尺的模样,婆婆只得先捞一块出来滤油,随即叮嘱道:“囝仔,快去洗手,等浮粿不烫嘴了再尝。”
往往孩子吃得小嘴油光发亮时,一大盘浮粿也被端上桌了。大家人手一块,一边呼呼吹气,一边迫不及待地咬下,嘴里嚼着,还不忘连声夸道:“好呷!好呷!”备好的永春老醋、香甜辣酱也无人问津,大家一致认为原味的浮粿味道正好,无需蘸料“画蛇添足”了。
记得有次堂嫂来家里做客,尝过婆婆做的浮粿赞不绝口,还萌生了讨教做法的想法。听见堂嫂询问炸浮粿的勺子模具哪里能买到?婆婆二话不说,当天便上街买了两把让她带走。后来堂嫂又打来电话,请我帮忙拍下婆婆炸浮粿的过程,说自己做的浮粿味道总不对,想再看看“视频教程”多试几次。我跟婆婆提起这事,老人家第二天又系上围裙开始备料,喊我过去拍视频时还不忘对着手机镜头,认真讲解炸浮粿的关键要领。
小小的浮粿包裹着鲜嫩的海蛎、香葱和地瓜粉,也藏着长辈对家人味蕾喜好的精准拿捏。想来堂嫂总说做不出的那抹滋味,或许就是婆婆揉在浮粿里的用心,是独属于家的味道,也是岁月沉淀的“独家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