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扁肉江湖

扁肉江湖

广告位

这是一碗小吃,出没于福建每个城市的大街小巷。它皮薄馅香、汤清味美,撒一把葱花,热气腾腾端上来,一碗下去,吃得你额头冒汗,唇齿留香,不亦快哉。这是扁肉,也叫扁食,在福建,我们都这么叫。当然,它还有很多其他名称,广东人叫云吞,四川人叫抄手,更多地方则称之为馄饨。名字只是代号,重要的是,这样的一碗小吃,承载了太多人的家乡记忆。

一碗好扁肉,必须皮、馅料和汤头达到完美契合,方能色香味俱全。皮要薄且有韧劲,包出的扁肉像一朵朵云彩漂浮汤中;馅不一定要多,但要有味,要能吃出肉的感觉;最好的汤头,调和是第一要素,猪油的香,葱花的冲,迎面扑来,即使吃得唇热舌烫,“打耳光”也舍不得放手。

福建有多大,扁肉就有多丰富,它们的江湖,就像是金庸小说中的华山派。虽然是同一个门派,同一种功夫,却分了剑宗和气宗。我一直觉得,真正让福建扁肉分成两派的,还是馅料——它的制作方式,将扁肉分成了捶派与剁派。

捶派,顾名思义,要将瘦肉捶打成泥,沙县扁肉、水吉扁肉、建瓯扁肉是典型代表;另一派则为剁派,将瘦肉细细剁成臊子,福州尚干扁肉、长汀扁食、阿肥发扁食、仙游来古扁食等等都为个中翘楚。两种处理方式,会得到两种不同的口感。

在我看来,捶派和剁派就是剑宗和气宗的差别,虽各有千秋,其实殊途同归,完全可以握手言和。只不过,山海相隔,口味差异,让两者各领风骚数十年。毫无疑问,当下捶派风头正劲,毕竟,沙县小吃的开疆拓土,捶派俨然已经打出一片新天地。

沙县小吃的扩张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的扁肉以其独特的口感猛烈冲击着小城的扁食市场。更致命的是,沙县扁肉花样百出,煮扁肉、拌扁肉、炸扁肉……这样的“妖艳”招数,岂是山区小扁食能招架得住。城头变幻大王旗,县城小吃摊一夜之间,半数卖起了沙县扁肉。

长汀传统扁食的退败只是那场大潮下的一个缩影,攘外必先安内,沙县扁肉由此冲出福建,走向全国。多年后,我到沙县出差,特意去了当地的庙门扁肉,各种吃法逐一尝过去,一连吃了好几碗。相比捶派的豪放,剁派有些婉约,也多了几分风味。

还是选猪腿瘦肉,但细细的剁制中,加上别了的佐料:沿海的,加虾米加干贝;山区的,加香菇加荸荠;追求的都是一个鲜字。这样的扁肉,可以吃出细细的颗粒肉感,馅不在多,却回味悠长。

在过去,山区扁肉捶派居多,沿海扁肉则以剁派为主,两者泾渭分明,口感分明。如今,绞肉机的使用将从业者从繁重的打肉剁馅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效率,也让两个流派有了融合的趋势。

福鼎老街上的黄记馄饨,五代传承,店里别无他菜,店里只卖一碗馄饨。她家属于剁派,肉馅中加入了虾干干贝,皮薄馅多,酸辣口味,最妙是那一勺葱头油,活色生香。厦门的赖厝埕扁食嫂,一家有故事的老店,现由儿子继承家业,躲在大同路上,低调得不像话,她家不连锁,狗虾上市时,鲜虾扁食不可错过。在仙游,有家来古扁食,肉馅里加了虾皮、荸荠等配料,口感更好,大骨熬就的高汤,香味四溢,哪里顾得上烫不烫。

很多人分不清扁肉、扁食、肉燕。在福建,扁肉相当于扁食。而肉燕不能却算扁肉。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皮,扁肉是“面包肉”,肉燕则是“肉包肉”。肉燕起源自闽北的浦城,成名却是在福州。肉燕相传为南宋宰相真德秀的发明,一开始,浦城人只是单纯吃吃燕皮,后来经过不断地创新,发展到包馅食用,这就是初代肉燕,雅号 “小长春”。此后,肉燕沿着闽江一路南下,在福州发扬光大,成为闽都的标志小吃。

有人总喜欢说,历经千帆,归来依旧少年。扁肉也一样,当各种口味尝遍,你就会想起家乡楼下的那碗扁肉。那就是乡愁的味道。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