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海风
福州民谣《月光光》是一首传统童谣,流传千年。福州近代教育家、文史学者陈遵统先生(1878年—1969年)在《福建编年史》中写道:“常衮以福建人多不通文学,作竹枝词一百首,使儿童歌唱。距今一千余年,口耳相传,仅存一首,其词曰:‘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前路。问郎长,问郎短,问郎此去何时返。’”
常衮(729年—783年)任福建观察使之时,对福建文教的发展有所贡献。常衮系状元出身,做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是唐朝始创,为宰相所加的名号。后来,常衮被贬为潮州刺史,不久又升任福建观察使。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之前“闽人未知学”,常衮到任后重视教育,开设乡学,编写民歌,讲授文化,开创性地促进了闽地文化事业发展。
有不少乡土文化研究者写文章解读过《月光光》,主流的说法是:古人从福州城西门往洪塘赶路,乘竹排过江,月光下途经洪塘池塘走到了洪塘渡口。不少研究者将《月光光》歌词中“骑竹马”的“竹马”解释为古时人们用竹排当船,以竹代马,故称“竹马”。有文史学者还特意强调:“搭竹排过渡是以竹代马,称‘骑竹马’,与‘青梅竹马’又不一样。”
但笔者有一个疑问:古代,福州洪塘一带未建桥之前,人们乘竹排摆渡过闽江这个说法合理吗?一般,乘坐竹排时只能在浅水区以竹篙触水底撑行水面,且竹排轻浮,竹筒间透水,人若站立其上,稍有风浪,鞋袜衣裤便会被水泼湿。更危险是,洪山区域的闽江水深流急,竹篙撑不及江底。如果失去撑行的动力,竹排必然随流漂下,随时有被风浪倾覆的危险。
因此,笔者以为,“以竹排渡闽江”的说法是不可靠的。古人更有可能选择远比竹排安全快捷的舟船作为摆渡过江的交通工具。
笔者认为,《月光光》歌词里的“骑竹马”指的是古代孩童在胯下以竹当马骑的玩耍场景。李白在《长干行》中写道:“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诗篇。《后汉书》中也有关于儿童竹马的记载:“(郭伋)到西河美稷,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在唐、宋、元、明的诗词中,“儿童竹马”也不少见,如“爱棠余故吏,骑竹见新童”(唐·刘禹锡)、“儿童竹马笑谈新”(宋·张孝祥)、“几度儿童骑竹马,斜阳影里簇汀沙”(宋·舒邦佐)、“走儿童,骑竹马,折桃花”(元·李孝光)、“直愁髀肉消难尽,暂借儿童竹马骑”(明·候官曾异撰)、“童喜多骑竹,人歌勿剪裳”(明·闽县徐延寿),等等。
清代福州郡守李拔见证了当时儿童竹马满村跑的乡土风情,作诗《福州罗源道中》:“绿杨官道映初暾,马上春风拂面温。一带淡青山色里,儿童竹马满前村。”
再者,《月光光》童谣民歌的属性,也表明其歌词中的“骑竹马”就是儿童戏。晚明闽都诗人、书法家韩廷锡(字晋之)在所著的《榕庵集》里记载,他幼小玩耍时,一群大孩子教他念《月光光》。韩廷锡晚年忆及“予喃喃习之,今尚在口”记录下明代幼童念诵《月光光》的情形。
常衮为教化闽人从小习文,创作浅显易懂的童谣《月光光》供孩童传唱。这首童谣描绘了皎月之下,洪塘孩童在江边玩耍的童真情景。歌词中的“郎”指的是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中的童儿郎,而非夜里从福州城里远道而来的青年男。
综上,笔者认为,福州童谣《月光光》就是描写古时洪塘月色下,孩童在江边骑竹竿玩耍的欢乐场面。“过洪塘”指的是孩子们嬉笑间不知不觉玩过了村。“郎”也好,“娘子”也好,如同李白诗中的“妾”与“郎”,不过是孩童过家家时的玩笑称呼,没必要解读为成人眼光中卿卿我我的情爱。这首童谣蕴含着乡间童真世界里的一份纯情。
另外,在《旧唐书》《新唐书》以及《福建通志》《福州府志》等史籍中,可见常衮生平的相关记载,但笔者尚未阅见有关常衮与《月光光》的文字记载。不过,清早期福州洪塘乡土志书《洪塘小志》中有常衮与《月光光》的记载:“山歌《月光光》为唐观察常衮所作,俗传为戚少保继光讹也。此歌音节清越、情致缠绵,村童多步韵续之。原作只此四句也。”因此,《洪塘小志》中记载的“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这个版本是如今在福州地区广为流传的《月光光》的源头。也就是说,目前保存下来的童谣《月光光》就是洪塘一带的《月光光》。
清代藏书家郭柏苍在《竹间十日话》(卷五)中写道:“‘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此福州儿辈曲也。明韩晋之先生载入文集中,谓此古三言诗也。闽无风,此却可当闽风。”不过,笔者认为,郭柏苍所述有不准确之处。郭柏苍所记《月光光》词句引自《洪塘小志》,而韩廷锡文集中《月光光》词句与此完全不同。
《月光光》是民歌中的一种童谣体例,闽南、闽西等地都有《月光光》童谣,甚至广东等地也有《月光光》童谣。各地《月光光》的内容虽然都是反映童趣生活的,但具体词句却不同。晚清爱国诗人丘逢甲(1864年—1912年)祖籍广东,出生于台湾,其在《游姜畬》中写道:“春山草浅畜宜羊,山半开畬合种姜。比较生涯姜更好,儿童都唱月光光。”
清代福州诗人常将“儿童竹马”与《月光光》合称为“儿童竹马月光歌”。清代嘉庆丙辰科进士郭龙光(字韶溪)在《橘枝词》中写道:“满村齐唱月光光,橘柚风来夜正凉。忽忆渠郎年少日,曾骑竹马过洪塘。”《闽江金山志》中记载了陈书义楹联内容:“科第石鱼沙涨谶,江心尘不到;儿童竹马月光歌,渡口雨初收。”这些诗词楹联都表明,清代儿童骑竹马唱《月光光》的场景比较普遍。
2023年1月6日,福州市政府公布了《福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第一项就是“福州民谣《月光光》”。
福州洪塘民谣《月光光》通俗易懂,诵读顺畅,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深藏在许多福州人的童年记忆中,也寄托着众多游子的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