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风箱

广告位

王雪玉

20世纪70年代,南方不少人家的“灶脚”里都有一台名叫“风箱”的炊具。那时人们依循时令播种稻谷、花生和地瓜等农作物,收成后留下的秸秆、藤蔓被当做柴火,可以用来生火做饭。而想要让它们充分燃烧,就得靠风箱来助燃。

自我记事起,家里那台老风箱就在了,听说是当年盖厝时,阿太往家里添置的。它的箱体呈长方形,箱身早已被火熏得发黑,表面还有几处被老鼠咬噬过的痕迹。“风图”是风箱的一个主要构件,它的周围用鸡毛包裹着,可以在拉杆推拉时“捕捉”风,再将它带回灶膛,达到助燃省柴的效果。过去老鼠溜进“灶脚”觅食,误闯进“风图”后被夹住出不来,只得不停啃咬鸡毛,试图脱身。“风箱”上的鸡毛掉落后,风力会随之削弱,于是,父亲不时就要给“风图”更换新鸡毛,说这样才能让风箱的风力变得均匀。

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天,老厝翻新,父亲拿杂石砌地基,又用泥土和成泥浆浇筑了一个新的四方灶台,一侧还特地留出一个通风口。待灶台做好,父亲搬来那部老风箱,又将它的风嘴附着风口。之后,灶台和风箱继续“合作”,不仅为一家人的三餐“忙活”,也得在逢年过节时蒸炊糕粿,还要兼顾烹煮饲料喂养后院圈养的两头猪。

那时每日最早进“灶脚”的是阿嬷。她总是先把挑来的井水倒入大锅,然后往锅里丢一些地瓜叶、地瓜皮和麸皮。把锅里的东西搅拌几下,阿嬷便往灶膛里放木麻黄须引火,又添入一把地瓜藤或麦秸秆,她就坐在凳子上,用手推拉风箱的拉杆送风给柴火助燃。等灶台上的这锅猪食烹熟后倒进木桶,将它摆在猪圈口晾凉,阿嬷又得马不停蹄地另取一口锅给一大家子做早饭。风箱发出“呼哧呼哧”的声响,经常得等到饭香飘出,才会渐渐停歇。

立冬时节,风箱使用的频率更高了,这时的母亲会把发酵好的米浆倒进碗里,再放入蒸笼中炊成碗糕。阿嬷则是忙着将泡发的大米和黄豆磨浆,再拌入萝卜丝、花生粒做成三角粿或菜头饼。灶台边,我和哥哥、姐姐经常争抢着推拉风箱帮忙烧火,全然不顾推杆的速度过快会让火力变太猛。眼看灶膛里的火越烧越旺,窜出的火苗都快把头发点着了,阿嬷只得赶紧抓起一把火钳,迅速拨弄灶膛里的柴火,嘴里还不停念叨着“慢点、慢点”。我们却听不进去,只顾着比谁推拉风箱拉杆的速度更快、谁能让吹进灶膛的风变得更大。直到阿嬷把蒸好的粿递过来,被香气吸引了注意力,我们才会远离风箱,乖乖坐在一边捧着热乎乎的粿边吹边啃。

后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风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我家的新厨房里也装上了燃气灶,蓝色火苗一蹿就着,不再需要别的工具助燃了。如今,那部老风箱被挪到储物间角落,落了层薄灰,只有偶尔翻找旧物时撞见,我才会想起它“呼哧”作响的从前。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