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清良寨村有一座闻名四方的古代建筑,名曰“娘寨”,由清代妇女郑春娘所建。在中国已知的由女性独立主持建造的古寨堡中,娘寨是规模最大的一座。
“娘寨”得名缘于一个故事。据说,早在360多年前的清朝顺治年间,从河南迁居闽清县八都(省璜)叶洋境洋尾寨经商木炭行的张姓家族,生意兴隆,家业日盛。不料树大招风,被邻县一伙土匪觊觎,遂起杀人谋财之心。一天傍晚,张氏当家少奶奶郑春娘带着十岁的孙子探亲回家,刚走到寨子附近,忽见寨子火光冲天,杀声四起,土匪正在放火烧毁洋尾寨。郑春娘急忙拉着小孙子躲进路边一片草丛,因天色渐晚,未被土匪发现,祖孙幸免于难。劫后余生的郑春娘,面对一片废墟,泣不成声,只好带着孙子投靠娘家。后来,郑春娘再次返回故里,打理祖业,计划重建新寨。一日,郑春娘外出择地,行走途中,突然刮来一阵大风,把她戴在头上的斗笠吹走,落在不远的一个山头上。郑春娘急忙过去捡斗笠,当她弯腰那一刻,只觉得眼前一亮,视野开阔,冥冥之中感觉这里是个好地方,于是决定就在此地建新寨。
这个寨子建设花了三年多时间。当寨子建到一半时,一些工匠担心会被拖欠工钱。郑春娘看到眼里,不动声色。第二天,将祖上所藏的一袋有霉味的银子放在太阳下暴晒,打消了人们的疑虑,加快了建寨速度。
“娘寨”建成后,郑春娘抚养孙子张居亨长大成人,承继祖业,生意越做越好。从此,这里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娘寨”子孙,人丁旺盛时达三百多人。为了让后世记住祖妣郑春娘的功劳,张氏子孙后代将寨子取名“娘寨”。
走进“娘寨”,映入眼帘的是那扇8米高的寨墙,它由两层组成,第一层是寨基石墙,第二层石墙上部用黏土夯筑的坚固土墙,形成土石混合墙体。“娘寨”选址地势险要,寨基所用石头就要一万多立方米,但这个地方偏偏缺的就是石头。听陪同的张氏族人张诗炜说,为解决石头难题,郑春娘在乡里贴出告示,告知乡人,谁带石头到娘寨工地,谁均可换碗红酒解乏。但这偏僻山村行人来往有限,携带的石头无法满足工程需要,因此,郑春娘只得用金银兑换,解决石头来源。
走进寨埕,只见寨门门框是用方块青石错缝叠砌,门楣立有一块石牌匾,书写“娘寨”两个大字,鲜明俊朗。寨门不大,设有双重硬木门板,材料是用黄楮木制成,硬度高,但开合灵活。
走过寨门,便是前厅。左右是两层高的回照厢房。它面横倚寨石墙,纵墙为土夯、楼板、立柱等木构,满现沧桑之色。拾级登上二层楼板,一条186米长的“走马道”沿着寨墙环绕一圈,用于巡逻放哨。沿着“走马道”,四面寨墙开凿出40扇外窄内阔的漏斗式小窗口,这是寨人观察外部的瞭望哨。瞭望哨下沿各设有一个小圆洞,用于架设铳枪打击外来之敌。郑春娘建寨时的周到考虑,让“娘寨”长期平安无事,后人们在此安居乐业。
游走于“娘寨”之中,你会发现“娘寨”充满和睦团结的氛围。
“娘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亩,大小房屋108间。正座面阔5间,进深7柱,人们称之为“六扇五”。正座由正厅和两边官房组成。正厅高大宽敞,两旁对称官房、披榭,里面斗拱交错,彩绘雕花,造型精美,是福州典型的清代古民居扇厝风格。正厅又分为前厅后厅,前厅是族人开会议事的地方,也是全寨婚丧喜庆主要活动场所。前厅神龛前摆有一张长方形紫檀供桌,上有香炉烛台及散落的香灰,这是全寨族人供奉祖先的地方。
时光知味,岁月含香。“娘寨”中处处飞檐翘角,替木垫托,雕梁画栋,还有梁柱斗拱、雀替、垂花柱等木构件,穿插其中,千姿百态,古趣盎然。但最醒目的还是屋顶上,那成双成对高高翘起的鹊尾脊,直扑蓝天。
“闽清明清时期古厝屋顶有燕尾脊和鹊尾脊两种装饰。”张诗炜说,燕尾脊尾尖开叉短,起翅度不高,不够雄壮。而“娘寨”鹊尾脊尾背长,翅角高,放眼望去,高低错落。当我站在后座二楼美人靠前倚望,“鹊尾脊”正背及两边彩色瓷片拼绘而成的五朵莲花,流光溢彩,使原本一片黑灰单调的“鹊尾脊”斑斓灿烂,在蓝天白云衬托之下,灵动欲飞。
在寨子里,我留意到几条明沟暗渠的流向。从“娘寨”地势观察,寨子后座确实比前座高,所以排水沟自然而然从高处流向低处的两条廊沟排泄,一并汇集于天井内沟,然后通过回照两个暗沟排出寨外。令人奇怪的是,寨墙石路并没有发现暗沟出口,而寨内雨水都能流畅。寨里老人告诉我,当时,郑春娘在建造这条石路接口时,将路面挖深几米,先铺上一层大块石,再倒入一层厚厚的碎石,最后盖上青石路面,这样,雨水一来,便会从路面地下石缝渗入低处农田,不会淹没这石路。
夕阳下,走出“娘寨”,晚霞满天,青山红遍。蓦然回首,再次仰望“娘寨”,感慨万千,郑春娘不仅为我们留下一座古朴典雅的建筑瑰宝,更为后人留下一部浓缩着中国女性智慧与坚强的精神史诗。如今,“娘寨”已被列入首批“福建省传统古村落民居”,静卧大山之间,守望着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