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黄岐半岛招手岩

黄岐半岛招手岩

广告位

狭长的黄岐半岛如巨龙出海,卷起千层浪,隔开南北潮,造就了宏阔的黄岐湾水域。黄岐湾天高水渺,碧波荡漾,青山延绵,怪石嶙峋,山海交融,风景独好。

位于黄岐湾山腰上的招手岩,犹如一颗璀璨明珠引人注目。招手岩为一块高约15米、宽5米的天然花岗岩巨石,状如一只张开的手掌,肌理分明,劲节清晰,面朝海湾,高高耸立,似向过往舟楫招呼,故称“招手岩”。因巨岩垂直向上,故又俗称“企石”,成了黄岐湾一处地理标志。船进黄岐湾,人们老远就看到招手岩“热情招呼”,到家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黄岐湾的壮美山水,特别是招手岩的奇异风景,令古往今来多少过往的渔家、客旅为之赞叹。更有不少文人墨客,面对鼓涌的波涛,诗潮澎湃,为黄岐湾、为招手岩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

比如,清李拔的《招手岩赋》。赋曰:“石接青云万仞高,六龙挟日出苕峣。晴开玉筍尖如指,雾罩金茎回迫霄。京国仰瞻三岛近 ,郡城和望九嶷遥。文林知有鸣阳凤,展彩双飞下紫霄。”大意是说,挺拔屹立的巨石冲向万仞碧空,日神驾御着太阳照耀高峻岩峰,风和日丽中如伸出玉脂般的纤手招呼往返舟楫,云迷雾罩里像擎托承露盘的铜柱回旋接近苍穹;在京都想仰瞻海上仙境却如此迫近,从郡城欲凝望九嶷圣地又那么遥远,此为文士贤才荟萃祥瑞福地,引来紫霄凤凰展翅飞翔山中。

李拔是在什么情况下,又何以赋诗称赞招手岩?这得从李拔的一段经历说起。

李拔是四川乐山犍为县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从楚地擢升任福宁知府(府治设霞浦县城),在任期间,他对闽东大地的山川、水源、土壤、民情等进行考察后,提出兴教化莫先足衣食,足衣食莫大于重农桑,重农桑莫要于兴水利的看法,并制定方案采取措施。他还教百姓养蚕、种棉、种苞谷(玉米)等,关心民瘼,政绩斐然。李拔勤于笔耕,著有《困学心传》《地理探源》等29部书籍,在闽东留下了上百首诗文,其《海赋》《福宁郡赋》词句瑰丽,气势磅礴。广为传播的《太姥山游记》就是李拔游太姥山后有感而发撰写的名篇。闽东还有不少其诗词题刻。因政绩出色,李拔先后五次得到乾隆皇帝的进见。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李拔调离福宁府,任福州知府。

从福宁府调任福州府,当然是朝廷重用,李拔春风得意,信心满满,于是即速乘船赴任。船出三都澳东冲口后途经黄岐湾海面时,李拔看到这里碧波万顷,风光秀美,而随着船的晃动,山腰上那神奇的招手岩,似在频频招手。有感于海上风光和陆上奇观,特别是招手岩的“热情好客”,李拔略微思索,便吟出了《招手岩赋》,盛赞这块祥瑞福地,也抒发了自己此时仕途顺畅、踌躇满志的惬意心境。

如今,时间虽然过去200多年,黄岐人民依然没有忘记这位福州知府。他的这首《招手岩赋》被镌刻在招手岩旁,为黄岐湾增辉添色。

再如郭沫若的《在黄岐》诗。这首也被镌刻在招手岩旁的郭老的诗曰:“和暖如春意欲融,嘉池山上鼓东风。东西犬岛波涛外,南北竿塘烟霭中。美帝跳梁同孤鼠,台澎解放待英雄。一朝命到军旗展,日月潭边驭六龙。”描述了黄岐湾景色,以及其与马祖列岛相邻的重要地理位置,盼望有朝一日,我人民解放军驾“六龙”至日月潭边,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这首诗当为1962年12月中旬郭老偕夫人于立群离开三都澳后到黄岐时写的。与200年前福宁知府李拔离开闽东时一样,郭老这次乘炮艇也是由三都澳赴黄岐。此前,他在三都澳考察,曾写下《重游三都澳》和《在三都澳水警区》两首诗。名句“良港三都举世无,水深湾阔似天湖”就出其中。郭老自10月下旬到福建,先后到南平、武夷、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12月初来到三都澳,而后到达他“闽游终点站”黄岐,这首诗就作于此时,也是他这趟八闽行的最后一首诗作。

炮艇从三都澳出来后,在前往黄岐途中,郭老饱览海防前线的山水秀色和沿途部队的军威雄风,有感而发,吟了一首《乘炮艇由三都澳赴黄岐》诗篇。诗曰:“朝阳耀太空,炮艇鼓东风。海浪兼天涌,军旗映日红。见闻皆伟迹,接触尽英雄。严命一朝下,东征立大功。”描述了沿途海上风光,讴歌了部队的高昂士气(郭老的这些诗歌皆收入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年11月出版的《郭沫若闽游诗集》中)。

景以人彰,人以景传。因李拔、郭沫若在黄岐湾写了诗,而让黄岐湾和招手岩提高了知名度,从而让更多人了解黄岐湾的秀美风光。而李拔、郭老也因写了赞美黄岐湾的诗,而让黄岐半岛乃至连江人永远记住了他们!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