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览过福州鼓山灵源洞的人会注意到,灵源洞喝水岩边上有摩崖石刻“忘归石”三个楷书大字,出自一代名臣、北宋书法家蔡襄之手,是蔡襄留在福州的最有名的一处石刻。“忘归石”很醒目,旁边三四步开外,又有题刻“邵去华、苏才翁、郭世济、蔡君谟,庆历丙戌孟秋八日游灵源洞”。蔡君谟就是蔡襄,庆历丙戌即1046年,那是蔡襄到任福州知州的第二年,他和福建提刑观察使苏舜元(字才翁)、福建武臣提刑郭承规(字世济)一起,陪同福建转运使邵饰(字去华)游览灵源洞。这两处题刻未必是同一次游览的印记,陪同上级官员和同僚的游览,是很难达到“忘归”境界的。
蔡襄写下“忘归石”,是对此山此水的一种喜爱。因喜爱而忘返,那种身心的满足、愉悦和自在,在字迹里行走。蔡襄曾两次“知福州”,第一次是宋仁宗庆历年间,任职时间为1045年至1047年,第二次是嘉祐年间,任职时间为1056年至1058年。福州仓山下藤路有蔡忠惠公祠。蔡襄在福州,着力于民生和文化,政绩卓著,出行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很踏实。“忘归”二字,可以代表他在福州的状态和心情。读一读他的描写福州的诗作,可以读出那些令他难忘的“忘归的时光”。两次出任福州知州,蔡襄留下了不少关于福州的诗作。
寒食西湖观竞渡
山前雨气晓才收,水际风光翠欲流。 尽日旌旗停曲岸,满潭钲鼓竞飞舟。
浮来烟岛疑相就,引去沙禽好自游。 归骑不令歌吹歇,万枝灯烛度花楼。
早晨,山前的雨气才收敛起来,西湖水面和四周,仿佛一片翠绿在流动。一整天西湖的岸边都彩旗招展,整个湖面鼓乐喧天,飞舟竞渡。湖上的小岛仿佛载着烟雾在向你靠近,引得水鸟在它的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骑马归来,仍不愿让乐队停歇,直到千万枝灯火经过座座花楼,仍然觉得白天的赛舟场面并未消散。
福州西湖的龙舟赛事,是传统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的一个重要项目,地方行政长官往往亲自观瞻。这是身为太守的蔡襄在观赏福州西湖龙舟竞渡之后的吟咏之作,先写西湖的自然气候和风光,再写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和自己的细致感受,最后写到余味未消的兴致,体现了与民同乐的情怀,也反映了宋代福州的民风民俗。蔡襄的诗,有多首写到乌石山,或者与乌石山有关,可见他对乌石山特别的钟爱。
饮薛老亭晚归
终日行山不出城,城中山势与云平。 万家市井鱼盐合,千里川原彩画明。
坐上潮风醒酒力,晚来岩雾盖钟声。 归时休更燃官烛,在处纱灯夹道迎。
薛老亭位于乌石山向阳峰,唐咸通年间侯官县令薛逢与神光寺僧灵观同游,见此峰颇具特色,于是建亭在侧,题名“薛老亭”。

终日行山不出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中,山绕着城,城包着山,这个特点早就反映在诗歌里。蔡襄这首诗,既写到福州地理形势的特点,又写到百姓生活的安定富足和商贸的繁荣,还写到诗人自己的生活习惯以及对于斯地斯人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作为福州“父母官”的自信和气度。蔡襄多次登临乌石山,乌石山最高处为邻霄台,蔡襄有诗《登邻霄台》。
登邻霄台
峭拔几千仞,孤高无四邻, 低回倾北斗,突兀起东闽。
缔结青云上,登临沧海滨。 溪山来面势,歌吹彻穹旻。
子夜看先日,阴崖得后春。 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
使者风流在,诗人格调新。 骊珠忽投我,神笔动惊人。
平昔持州契,于今识路津。 去天知不远,咫尺仰威神。
诗歌注重感觉和意境,这首诗描述乌石山的峭拔俊秀,充分运用了夸张手法,如“几千仞”“倾北斗”“青云上”等语,重在写出气势。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乌石山绝对高度并不高,周围不少高楼大厦,挤挤挨挨,显不出乌石山的高来。但古代并不是这样,那时候,乌石山前面、福州南台还是广阔的田野和水泽,一无遮碍,乌石山自然显得峭拔。
那时候,登乌石山可以观日出,可以望见闽江风帆。从“三山空锁碎,万落自埃尘”起,诗人把笔触移向山外,引申出生活感悟和哲思。最后四句写到:平日里每天接触的是州府文书,而今登上乌石山之巅,似乎认识了登仙之路,这里离天宇不远,咫尺之间,可以仰望威灵之神。
蔡襄既是官员又是诗人,以官员的身份写诗,反映在诗歌里,可以看到,他是关心民生苦乐的。一旦他的诗篇里隐藏了官员的身份,一个纯粹诗人的心迹就袒露无遗,这个时候,一个诗人固有的超脱、闲适的情怀就显现出来。蔡襄在《登邻霄台》中已经流露出了摆脱“平昔持州契”的心迹,在下面这首《开西园》中,诗人则完全隐没了自己的官员影子:
开西园
风日朝来好,园林雨后清。 鱼游知水暖,蝶戏觉春晴。
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 游观聊自适,不用管弦迎。
此诗第一联,从气象的角度写出西园的清雅幽静。第二联扣住鱼和蝶的“知”和“觉”,写西园的春天尤其动人。第三联草与花相对应,突出了“迷行迹”和“隐笑声”的游园之趣,表明诗人完全融入普通游人之中。最后表达自适情怀。
诗题中的西园,是官家园林,又称“州西园”,在当时的福州府衙西边,现在的鼓楼区新民路以西、北大路南段东侧,福州第三中学校址一带。这座西园是志书上有记录的福州最早的园林,据记载,园林里建有春台馆、春风亭、戏台、沽酒肆、秋千架等,还有池塘、小溪,与衙门里的沟渠相通,池塘的水很神奇,能与潮汐相通起落。宋代的时候,每年二月至三月,官方会开西园让市民观赏游玩,时间大约一个月。这首诗是蔡襄初到福州出任太守不久写下的,估计蔡襄亲自参加了开园仪式,所以诗题叫作《开西园》。
达观亭
峭峻钓龙石,飞亭压其端。 旷彻四无际,因之名达观。
扳云跻大庭,仙路何纡盘。 秋明澄远绿,暑霁凝新寒。
城郭烟火稠,水陆渔樵蕃。 偶暇按民俗,适游心意欢。
鸣弦俯清流,对酒环苍山。 重拂衣裾净,从带夕岚还。
这是蔡襄的《达观亭》。达观亭位于福州大庙山钓龙台侧。这首诗富有层次感,景物描写与个人体悟相发挥。开头四句点明达观亭的位置和地势,以及取名的由来。第五句至第十句,描写登亭所见的景色,上下左右,远近纵横,包括“秋明”景象和“城郭”动静。最后六句,写诗人自己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到郊外游览的乐趣和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