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情怀

广告位

江祥财

走到渡口,抬头就可看见“马尾旧镇渡口”这六个红字招牌。前几年,马尾旧镇渡口翻新,黄墙贴上了青砖,紧挨旁边的岸边建起了一个观江平台,平台后面就是著名的“潮江楼”。站在观江平台上,静立面对着闽江。只见江水清澈、江面宽阔,船过江心浪花阵阵涌上岸。在江中有一座沙洲,正是乌龙江、闽江、马江三条江水交汇处。这里并不喧哗,江水只是波澜不惊地汇合流向碧空天际。

渡口旁边就是马尾旧镇,马尾旧镇经过几次拆迁改造,现在只剩下马尾旧镇渡口一小段还留有当初的旧模样。往渡口旁沿江一侧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饱经风尘洗礼的古建筑,青砖片瓦上长着青草随风摇曳,斑驳的老招牌、剥落的墙壁、残缺的轩窗,破墙裂口处伸出饱经风雨的枯藤……

这些老建筑多是青砖为主的欧式风格,有典型的时代印记。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已成为危房,目前整体封闭等待改造,未来规划将与船政文化城连成一片。凝望渡口这一带沿街残缺的招牌、标语、雕花……岁月的痕迹会让人错以为穿越时空,来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渡口旁边至今还留有一个早市。一大早这里挤满了人,有卖福州传统美食锅边、鱼丸、豆浆、油条、海蛎饼、虾酥,有各式各样的农家蔬菜、水果、肉桌、鱼摊,还有本地特产蟛蜞酱、流蜞、蚬子和虾油等。处处有浓浓的虾油味,充满了福州市井的气息。

马江是渡口的依托,渡口是马江的明珠。江水悠悠,奔腾不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曾几何时,马尾旧镇渡口是闽江的重要交通枢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马尾旧镇,福州、长乐、琅岐、峡南和下洋一带的农副产品都要在这个渡口中转,商贾旅人川流不息。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这里每天往返穿梭几十艘渡船和几个班次轮船,渡口繁忙喧哗,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南来北往。当年也不知有多少马尾的乡亲,从这个渡口启程,漂洋过海去海外讨生活,渡口见证了他们少小离家的豪壮。在这里,他们告别还在襁褓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背井离乡渡海而去,演绎着数不清的悲欢离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横跨闽江的大桥越建越多,这些年马尾先后建成了青洲大桥、琅岐闽江大桥、福州三江口大桥。现在,往返闽江两岸的交通越来越方便,人们过江多选择快捷的陆路交通,因此马尾旧镇渡口渡船日渐减少,每天来乘船的人屈指可数,繁华不再。如今,渡船虽然已不是主要的出行工具,但在闲暇空余之时,去渡口坐一坐渡船,感受一下渡口情怀,仍是一种体味生活的不错选择。

走进渡口,走下长满青苔的码头台阶,踏上去长乐营前的渡船,我准备在江中欣赏三江口的美景。走进船舱,只见宽敞的船舱里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乘客。此时渡船离开渡口向营前驶去,我默默坐在船舱的凳子上,望着船舷窗外水波反射阳光,荡漾着岁月的涟漪。我耳边仿佛响起当年坐渡船的乡亲们谈论家长里短、农耕农事,舒畅开怀的欢笑声。

这时渡船已到江心,我站上台阶,探出头去,往马尾方向眺望,整个马尾的沿岸景象尽收眼底:一条宽阔的东江滨大道从马尾直通福州,外侧是美丽的东江滨公园,公园里花团锦簇,在绿草树木的衬托下,就像一条绚丽的彩带向福州方向延伸;内侧是连片的高楼、厂房,那是马尾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区,区内的高新企业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

福州三江口大桥,如长虹般横跨闽江两岸。不远处的道庆洲大桥也即将通车,福州这座大桥主线贯通后,到滨海新城又近了一步!马江渡上的天桥造型别具一格,螺旋坡道衔接主塔结构,如帆船的桅杆,直插云天。老渡口、老建筑后面衬托着高楼,倒映在波光清澈的水中,犹如海市蜃楼一般。马尾的船政文化城建设正如火如荼,青州大桥如一条白练横跨大江两岸,与福州三江口大桥遥相呼应,好像给马尾插上了两只腾飞的翅膀。

江水轻摇罗星塔影,马尾港口那起航的轮船、高耸的门机、林列的吊车、奔忙的机械,早已奏响了晨的序曲。悠悠岁月中,马尾旧镇渡口见证了三江口的沧桑巨变,也见证着数代人的成长和衰老。扶着父辈们挑着的箩筐边的孩童,在渡口两岸来来回回的横渡岁月里,慢慢成长为青年。又从青年成为父亲母亲,自己成了挑担人!那些老去的背影和年轻的身影渐渐融合在一起,重叠在岁月的时空中。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