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美食 顶峰牛肉面

顶峰牛肉面

广告位

从前车马很远,书信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在如今,快速消费的时代,花上一辈子的时间,只为做一件事,听起来是那么不可思议。但是在福清,真的有一家牛肉面店就是如此专一,认真而专注地煮一碗好吃的牛肉面。

一碗好的牛肉面,单靠专注也是不够的。还要对汤汁浓度讲究,对牛肉口感高要求。顶峰牛肉面,没有所谓的菜单,只有点餐台上高挂着的三张图。没错,牛肉面、牛杂面、牛肚面,这三样,就是店内全部的面食了。

面一上桌,扑鼻而来的就是浓浓的牛肉香味。这碗牛肉面份量十足,满满一大碗的牛腱子肉让人光看着就特满足,汤底清醇爽口,混在一起送入口中,顿觉唇齿生香。据老板介绍,这面里的高汤是用上好的牛骨熬制,其佐料也是秘方配制的。

面条的麦香和劲道都影响着口感,面条下锅前带着一定的光泽度,保证了面条能完美地吸收汤汁,很是入味。还有热腾腾的牛肚面。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这碗面只是单纯的依靠量足料多让人印象深刻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一天只卖九十九碗!第一百碗留给老板自己当宵夜。多一碗都不卖!也就是说,如果你去的晚了,吃不吃得上都是个问题。

顶峰牛肉面店就开在玉融中学对面,一个私人的两层小房子。一层就是牛肉面店了,门口挂着红木做的牌匾与对联,联上书“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倒是显得格外不同寻常。别看店面不大,但胜在干净整洁,所有的餐桌都是实木的,任何污迹都难逃食客的法眼。吃上这么一碗用心做的牛肉面,尽管材料简单,但却含着最朴实的情感。也许你不知道,在福清流传了170多年的“顶峰牛肉面”,居然跟林则徐有关。

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广州禁烟,受到妥协派的陷害和打击。不久,道光皇帝下旨,将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伊犁。林则徐忍辱负重,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踏上了戍途。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由于不习惯大西北的饮食,特地雇了一个伙夫为他主厨,每天做适合自己口味的牛肉面。这种牛肉面的高汤是用上好的牛骨熬制,其佐料也是秘方配制。林则徐在伊犁4年时间,渐渐习惯了这种牛肉面。当他离开伊犁时,就把这个美食叫“顶峰牛肉面”。他特地嘱咐伙夫在当地开一家面馆,把这种美食在大西北传承下去。林则徐还将自己的墨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赠送给面馆悬挂。林则徐离开伊犁时,小心翼翼地将美食的配方带在身上。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朝廷重新起用林则徐,先后调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有一次,他请假回到福州省亲,顺便到海口镇岑兜村林氏祠堂祭拜先祖。乡亲们想请林则徐品尝海鲜,可他却说要吃牛肉面。大家面面相觑,不知什么样的牛肉面适合他的胃口。林则徐看出大家的疑惑,笑呵呵地将配方交给厨师。众人有口福,也品尝到这个独特的美食。林则徐离开岑兜村,来到城关后山顶拜访姓林的朋友。当他离开朋友家时,却将配方落在林氏家中。林氏如获至宝,立即叫他的儿子开一家面馆,名字就叫“顶峰牛肉面”。林氏按照配方,如法炮制,生意红红火火。就这样,“顶峰牛肉面”流传了下来,至今已经传到第8代了。

相传,祖籍福清的印尼大富豪林绍良小时候经常吃“顶峰牛肉面”。他下南洋前一个晚上,特地来到林氏的面馆。无奈当时店铺已经打烊。就在林绍良失望离开时,林氏将他叫住,把留给自己吃的第一百碗“顶峰牛肉面”免费送给他吃。林绍良大快朵颐,感动万分。以后林绍良一回到福清,都要指定品尝“顶峰牛肉面”。

一碗牛肉面难道只是一份美食?对有些人一碗牛肉面可能是幸福的记忆,是倾尽一生的回味。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