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美食 梦里的猪膏炒饭

梦里的猪膏炒饭

广告位

胡晓强

前几天,儿子一小家带我们和亲家去万象城一网红打卡店吃饭,并特地为我点了一碗炒饭。这碗炒饭价值不菲,一小碗30元,凭我这饭量,至少要三五碗才够饱。虽然这炒饭里加了松子、花生和肉松等好多料,是小资食客们必点的所谓的网红炒饭,但我吃完一点感觉都没有,觉得真不如我奶奶那简简单单的猪膏炒饭。

也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居然当天晚上我就在梦中吃起了猪膏炒饭,吃得满嘴流油,心满意足,想伸手拿餐巾纸擦嘴,一下拿了个空,才醒过来,方知原来是做了个美梦。

熬好的猪油冷却后成了膏状,故我们老家把猪油称为“猪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匮乏时期,猪肉要凭票供应,即使是家养的猪也须经大队批准才能宰杀。那时有个笑话,说有一农户家生了个儿子,户主满心欢喜地去找大队书记,批准报户口。没承想,这大队书记正在大队部打扑克牌的兴头上,接过报告连看都没看一眼,就从上衣口袋中拨出钢笔,大笔一挥签下了“同意宰杀”四个大字,并从裤袋里掏出大队公章,凑近嘴巴哈了几口气后重重地盖在了报告上。该户主不识字,紧接着就赶去公社,找到公安特派员递上报告说给儿子上户口。这公安一看哭笑不得,立马用手摇电话机通过邮电所把电话接到那大队部,把这书记狠狠批评了一通。于是,这笑话不胫而走,传遍了村村寨寨。

那时猪肉难得吃上一回,只有等杀年猪时那大油才会用来熬猪膏。逢年过节,或是来客人了,瓮子里挖上一勺,煮粉面或炒菜吃。看着浮在汤上那晶亮的油花,闻着那喷香的猪油味,味蕾随即大开。

说起梦里的猪膏炒饭,其实就是一种对家乡的怀旧,对亲人的念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人,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那时没公交车,更没校车,且每个公社才有一所中心小学和中学。除了住在学校周边的同学外,其他的都要起早走上几里甚至十几里的路才能到学校。我平时与家父住在公社所在地的工厂里,离学校很近。但每到周六上午放学后,我都要与老家的同学们一块,不辞辛劳走十多里山路回到爷爷奶奶住的一个叫林田的小村庄里,与小伙伴们耍上一天半天。

由于爷爷奶奶家的孙辈、我的堂兄弟姐妹们念完小学都辍学了,就我一个在公社中学念书。因此,我就享有了吃猪膏炒饭的特殊待遇。每个周天晚上,奶奶都会留好一碗用饭甑蒸的捞饭,用作周一炒饭。每到周一,奶奶便会在凌晨五点多钟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先是到屋后的菜园里摘几根葱叶,尔后烧火,再从菜柜中的瓮子里挖出一调羹的猪膏,放进烧热的铁锅里。待油嗞嗞作响时,再倒入头晚留好的捞饭,翻炒两三分钟后,撒上几粒盐巴和葱花,一碗香喷喷的猪膏炒饭就大功告成。我顺势在灶房小凳子上靠着奶奶,三下五除二,就把一海碗炒饭干光了,馋得在门口等我一同上学的同学们口水直流。

印象中有一回,为了赶时间,没注意把碗里的饭粒吃干净,奶奶立即把我叫住,说“把碗里的饭粒耙干净,不然以后会麻脸”。奶奶常用这样的老话,教育我们要爱惜粮食。还有如“吃饭不能敲碗,不然会攒不到吃,要像乞丐一样讨饭吃”“不能站在门坎上,不然会没盐吃”,诸如此类,话虽朴素,但其实不无道理。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记得有一次,和小伙伴们来到族人共用的祠堂里,玩“抓特务”的游戏,我扮演红军指挥官。为了凸显我的高大威武,便爬上足有我一半高的祠堂大厅门槛,指挥小跟班们冲锋上阵,去追捕那扮特务的俩小家伙。正玩得起劲时,我一不小心摔倒在门槛下,摔了个“狗吃屎”,牙齿正好碰到门槛前的一块大鹅卵石上,把一颗门牙给碰断了,鲜血直流,吓得小伙伴们赶紧去告诉我奶奶。奶奶赶来,弄清情况后看了看我撞坏了的那颗牙,觉着没什么要紧的,就把我拉回家从水缸里舀了一瓢清水,让我漱漱口。说来也神奇,清水一入口溂了几下,牙龈出血就止住了。奶奶这才心疼地奚落起我。而我那时怕极了从部队当兵转业回来、平常对我管教极为严苛的父亲,于是,央求奶奶帮我圆谎,只说是走路踢脚趾不小心摔倒磕碰的。

奶奶还说过一些老话,“瘌痢狗子吃不了油炒饭”,意即如果不用功,就成不了能吃得起油炒饭的人,即使有油炒饭也消受不起;“扁担是条龙,有它用它一生不受穷”,说的是勤劳能致富;“将军赶路,不追野兔”,言下之意是在追赶目标的路上,不要受其他因素的干扰影响。“贪心不足蛇吞象”“恶语一句六月寒”……奶奶也常用这样的民谚俗语,来告诫我们这些后生仔,工作要勤劳、学习要努力、生活要简朴。现在回想起来,奶奶是在用她几十年的生活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为我们铺路,给我们点亮前行的灯。

尽管奶奶离开我们整整50年了,但她那勤劳的身影、慈爱的脸庞,仍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在我梦中。尤其是她那听起来似乎很土很糙、实则富有生活体验富含哲理的话语,更是常常回响在耳畔。这些话不仅陪伴着我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少年,度过了躁动不安的青年,度过了家业事业压力重重的中年,也伴随着我走进了大学、军营和工作岗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越来越觉得奶奶的话语,就是至理名言,实用管用,以至现在我都还在用奶奶的这些老话来教育儿孙。奶奶留给我们的生活智慧,实际上也是我们民族代代传承的家风家教。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