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将至,城区内外河流上,已经不时开始敲响龙舟鼓点,经过菜场也已经能闻到粽叶裹糯米的香气。端午在福州也叫五月节,老福州人说,只有过了端午,才是真正到了夏天。
过节记忆从来都是由各种味道组成的,端午也不例外,家门口挂着的菖蒲香、带在身上的艾草香囊的气味、沐兰汤的青草香,沾白糖吃的花生粽子,微甜的白吉馍夹蛏抱蛋……
小时候的端午节,早上要帮着奶奶把菖蒲挂在门上,中午用沐兰汤来洗澡(沐兰汤,得先煮好一锅草药水,最好在正午,用它来洗澡。据上一辈的说法,这样就能防止一年的蚊虫叮咬),午饭要吃微甜的白吉馍夹蛏抱蛋的组合,再搭配一颗粽子,这大概就是儿时期待的端午套餐。
说起粽子,福州人常做的是白粽、花生粽和咸粽三个口味。但我还是最爱记忆里的花生粽,大概我奶奶最擅长包这种棕子,对我而言那才是天底下最正宗的粽子。福州花生粽最大的特点就是浸泡的糯米中都会加入食用碱来调制。我奶奶通常都用烧过的稻草灰过滤成碱水泡一泡糯米,用这种糯米包的粽子米粒入口绵粘,而且呈现出非常漂亮的黄色,再拌入泡好的红皮花生,好看又好吃。吃的时候再蘸点白糖,那黏糯的口感和松软的花生,就是记忆里最美味的味道,即使最挑食的小孩大概都最爱这一味。
吃不了甜的老人家都多包些咸口,卤肉香菇怎么搭都是鲜香,糯米的淡淡甘甜多了油脂荤味,是人人皆爱的组合。记忆中长辈会给我们准备香袋,让我们带在身上辟邪。记得还要在手臂上用雄黄涂一道黄色的印,据说可以躲避蚊虫。
这些专属于这个节日的味道也成了情感的纽带,所以我们会怀念过去的味道,大概是因为和重要的人有关。粽子,在这个情感纽带里,或许充当着一个不错的载体。节日,是平淡生活的分割。包裹在粽子里的,是我们传承至今小小的仪式感,还有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