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牙雕是继苏州、广州、北京等牙雕流派之后崛起的流派。明末清初,福州就开始用非洲象牙制作首饰、小摆件等工艺品。清末,象园村木雕艺人柯世仁等人创作的牙雕作品,工精艺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明清两代福州一线已是十分重要的通商口岸,象牙原料的进口和牙雕成品的出口,往往都经过福建,此时福州的牙雕工艺发展非常迅速。由于福州沿海的象牙原料比其他地区采购方便,因此福州牙雕成品价格偏低,但其牙雕风格与当地各类雕刻一脉相承。福州牙雕尤以人物为著,其耳目肢体生动逼真,恰当地运用了艺术夸张的手法,如人物的头、手与身体相比显得特别大。刀法简练生动,圆润自然,衣饰飘动具有装饰性。牙雕中的人物,以寿星、观音、罗汉、刘海等形象最为突出。
福州木雕与牙雕同出一门,有着极深的血缘关系,精木雕者亦擅刻牙,牙木雕刻相互影响,长期并存,艺术风格和特点相近。 民国初福州象牙雕刻十分兴盛,古山大坂村木雕艺人陵依美、陈祖铿、黄依香等都兼而从事象牙雕刻,所刻传统人物极负盛名。
现藏于雕刻艺术馆的牙雕珍品《曹大家》,作者准确地抓住女文学家深思熟虑后,正欲转身下笔的瞬间,一手持笔,一手握简,面部秀丽穆肃、眉宇之间流露出绝代才华,长裙拽地微飘、衣纹多用直线,更烘托出班昭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随着牙雕企业的发展,福州象牙雕刻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能工巧匠辈出,创造了许多秀作品。著名艺人陈依美、勤于雕刻理论的研究和雕刻技艺的探索,一生创作了不少以传统故事题材的佳作,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