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人在清明节前制作清明粿的风俗,据考大约是在清乾隆后才兴起的。考其渊源,应由“寒食”和“青饭”演变而来。在南宋梁可家所写的一部郡志类著作《三山志》中,有关于福州清明节习俗的相关记载:“州民踏青,东郊尤盛,多拾野菜煮,谓之菜,亦唐人杏粥、榆羹之意也。”如今,福州人依旧遵循着祖先留下来的清明习俗。清明节,人们除了祭祖扫墓、缅怀故人之外,还会与家人一起踏青游春,品尝清明粿。
清明粿是通过采集田间的“菠菠草”(学名叫做“鼠麴草”)或艾草清洗捣烂挤压取汁,同晾干的水磨糯米粉、大米粉拌匀揉和成皮,然后包馅制作的米粉类软式点心。色如碧玉,软而清香,糯而不黏,老少皆宜。清明前后,便是菠菠草长势最旺盛,口感最嫩的时候,所以用它来做清明粿再合适不过了。与江南一带清明粿所用的艾叶不同,菠菠草的柔韧性更强,粘黏度也更好,所以制出来的粿皮也就更有嚼劲。这也使得菠菠草成为福州人心目中正宗清明粿的标志之一。
传统清明粿,分甜、咸两种馅。甜馅一般用芝麻、花生、黄豆、白砂糖等混合煎炒后磨制而成的;而咸馅则大多用笋、肉和各种调料切碎后做成的。现代人追求口感,喜欢创新,如今市面上也可以买到蛋黄馅、紫薯馅等口味的清明粿,同样美味可口,大家可以根据喜好尝试。
清明粿的底垫多采用年糕叶(福州人蒸年糕常用的垫甑叶,是大草寇、艳山姜的一种),也有采用黄皮叶、龙眼叶等,多是取其香味,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青绿色赋予清明粿春天的绿意,小小的点心透着股清香。清明粿也可放入油锅煎,裹上白糖,清香爽口,甜而不腻,独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