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广告位

木拱廊桥也叫贯木拱风雨桥,它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载:“在世界桥梁史上唯中国有之”。它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科技文化内涵。庆元的木拱廊桥,以屋护桥,桥屋一体,有着独特的建筑创意;其拱架部分由上下两系统组成,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技艺是民间工匠(主要是大木)不断根据实际条件改进工艺和开发创造,随着木构技术的提高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形成。

屏南折线型贯木拱廊桥,因形似彩虹,又称彩虹桥和虹梁式木构廊屋桥,又因墙上建有桥屋,俗称“厝桥”。屏南木拱廊桥最早始建于宋代,是屏南一项传统民间建造技术。其工艺流程一是选桥址;二是建桥;三是测水平、造水架柱和天门车。屏南木拱廊桥建造技艺是中国彩虹桥建造工艺的杰出代表,在历史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独特的闽东传统工艺特色,承载着闽东独特的建筑公益文化特质,有着极其宝贵的传统工艺价值。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以传承人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完成。木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口头传授和个人示范流传下来,抑或通过师傅对学徒的教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代代相传。

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一个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了解与互相尊重的环境。但近几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这一传统已有所流逝。2009年10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自宋代传承至今并被传承人不断再创造的见证,我国目前遗存着不同年代、不同构造、形态多样的木拱桥近110座。其中福建共有70多座,主要分布于宁德市的屏南、福州市的闽侯等16个县市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官网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专页中对其如此评价:“木拱桥发现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和浙江省。营造这些桥梁的传统设计与实践,融合了木材的应用、传统建筑工具、技艺、核心编梁技术和榫卯接合,以及一个有经验的工匠对不同环境和必要结构力学的了解……作为这项传统技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交通、交流工具,也是人们的聚会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进行信息交流、娱乐、神俗信仰、深化人际关系、深化文化认同的重要聚会场所。这种由中国传统木拱桥创造的文化空间,提供了鼓励人与人之间交流、理解与尊重的环境。这种传统的衰落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这些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