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时中国已经发展形成了九大琴派,分别为虞山派、广陵派、金陵派、浙派、闽派、九嶷派、诸城(梅庵)派、泛川派、岭南派。其中,闽派古琴主要风格以指法细腻、潇洒脱俗、疾缓有度见长,发展丰富了中国古琴历史内涵,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福州闽派古琴,也称“同光派古琴”“同光琴派”或“同光闽派古琴”,该琴派宗宋遗风,善发理趣,倡导道禅琴启发人心,在近两百年的探索里,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文化,以朱子的“动静观”为心法核心,以实践与感悟去探索“琴道”的奥妙。
同光闽派古琴祖师为许赓皞。许赓皞(1800年~ 1845年),十余岁即娴音律,工鼓琴,善度曲。他于道光十八年(1818年)在福州创立梅崖词社起,后由传人何振岱、福州“八才女”等将其发扬光大;福州鳌峰书院最后一任山长陈宝琛之古琴传其侄女陈懋恒,陈懋恒古琴传其儿子赵之云、赵之华、弟子周鹤林;福州三坊七巷郭家大院郭柏心在清同治三年(1864)著有《琴学尊闻》,古琴传其侄子郭式昌,郭式昌传其儿子郭曾量,郭曾量传弟子吴飘隐。因以上琴脉关系皆以福州为主,所以也称“福州琴派”。又因主脉络人物何振岱、陈宝琛为“同光诗派”巨擘及代表,而二人古琴皆有传承后人,所以,福州闽派古琴也称“同光派古琴”“同光琴派”或“同光闽派古琴”。1887年,谢章铤受聘福州西湖书院致用堂(后改致用书院)山长,长达16年,并建赌棋山庄,培养了众多门生,如陈宝琛、陈书、陈衍、何振岱等,皆出其门下。
福州闽派古琴第三代传承人为何振岱。民国时有“北有杨时百,南有何振岱”说法,描述的就是齐名的两位南北古琴宗师。而在何振岱之后,薛念娟、王德愔、王真等民国“福州八才女”“十姐妹”传承了福州的闽派古琴。至近现代,陈炳铮向“福州八才女”“十姐妹”们学习、传承琴艺、吟诵,成为福州闽派古琴第五代传承人。
福州闽派古琴在两百多年传承当中,还曾与历史共振,发出震人心魄的金石之声。谢章铤不仅是许赓皞挚友,也与林则徐交好。福州闽派古琴曲《风云会》就是记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这支琴曲抒发了福州闽派琴人忧国忧民的胸怀,并被流传到海外。
但福州闽派古琴传脉,竟然也像当时的国家和自己的命运一样,颠沛流离。新中国成立初期,闽派古琴传人仅存3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日本,竟然听到了失传已久的古琴曲《风云会》,他听说琴曲来自中国,便着手调查,才知道是福州闽派古琴的名曲。闽派琴曲《风云会》正是林则徐“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文人情怀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家国担当的真实写照。
闽派古琴虽然曾有辉煌,但闽派古琴在福州却一度险些失传。这是因为闽派古琴是道禅琴体系,以琴道传承为主,很像金庸小说中的逍遥派,福州闽派古琴技艺与“逍遥派”中的“小无相功”非常相似,“小无相功”以强大的心法内功传承支撑武功招式,福州闽派古琴也一样,需要师傅“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心法作为内功,而琴谱和技艺就如武功招式,如果没有这个心法做内功,则将不是福州闽派古琴了。
福州闽派古琴是“文人琴”,他们不以授琴为业,和小说中的“逍遥子”一样,传弟子非常少。这个和省外其他琴派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导致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闽派古琴(福州)民间传承了两百多年,历经六七代人。虽然福州闽派古琴的传承和发展十分的艰难,但对闽派古琴的传承一直在路上,福州人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