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汉兵
在城里,手艺人是不起眼的,他们总是安静地待在角落,守着各自的方寸之地,认真用自己的手艺编织生活的经纬。
我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补鞋摊,其实说是“摊”都有点夸张了,那里只有一台老式补鞋机,一块磨得发亮的铁砧和一个陈旧的工具箱,外加两张凳子。补鞋师傅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大家都叫他老刘。
老刘每天雷打不动地出摊,早早地来,很晚才收工。他为人谦和,收费合理,小区的住户们都乐意照顾他的生意。我也经常光顾老刘的摊子,无论是包的拉链头掉了,或是鞋子破了、雨伞坏了,我都会找他帮忙修补。有时不赶时间,我就坐在板凳上,看着老刘修鞋。若是鞋底被磨薄了,他便往鞋上垫一层新皮,如果是鞋帮开线,他就重新缝牢。老刘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总能将破旧的鞋子修补得焕然一新。我曾打趣说他补鞋就像在绣花,一针一线很细致。老刘听了却说自己这辈子就会这一门手艺,能把破了的鞋补好,让人继续穿着走路,是一件快乐的事。
记得有次我的摄影包拉链坏了,便拿去请老刘修理。因为急着去办事,我就把包留在摊子,说迟些再来取。谁知忙到晚上,我才记起这档事,本以为老刘早已收摊,赶过去才发现他还在等着。我连忙道歉说耽误了他的时间,可老刘并不在意,还说答应顾客的事,再晚也等,不能言而无信。还有一次我出差前把鞋子拿去修补,离开时忘记说取回的时间。再去摊子时才知不在家的那一周,老刘天天出摊时都带着那双修好的鞋子,见我没来,晚上收摊又会将它收起来放好。
老刘的补鞋摊很小,却渐渐成为街角的一道风景。而像老刘这样的手艺人,城里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剪裤边、换拉链、修雨伞、补车胎、配钥匙等,皆是我们生活中需要的行当。印象中,我接触过的手艺人似乎都像老刘这样随和。前不久,我买了条新裤子,拿去小区附近的一家缝纫店改裤脚,取回后也没及时试穿。过了很久再穿时,发现裤腿还是过长。于是我隔天又去了那家店,跟缝纫师傅抱怨说裤子长度改错了,师傅闻言很疑惑,但没有拒绝我的要求,接着爽快地重新修改好裤长,也没有再收取费用。回家后提起此事,妻子连忙说那是她给我新买的裤子,还没来得及改裤长。得知自己错怪了缝纫师傅,我急忙又去店里补了费用,道了谢。师傅见状却摆摆手说只要改得合身就行,还笑着让我下次有需要再来。
也许,我们平常难以记起这些手艺人,但他们确实是城市不可缺少的,不论晴雨,这些手艺人就这样每天准时出现在各自的位置,用双手讲述属于城市的故事,也为寻常日子增添着踏实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