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宵节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据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也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正月十五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因此,人们喜欢在这一天,对它加以庆祝,同时,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另外,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
福州元宵风俗严肃而活泼,浪漫而美妙。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含有诙谐的幽默感和浓浓的“虾油味”。俗话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福州人的元宵节,可不止是吃元宵!旧时,福州元宵闹花灯,成为春节的重头戏。福州人的元宵节很热闹。游神是一大节庆,响彻云霄的鼓乐声,簇拥的群众,此起彼落的爆竹声,把喜庆的气氛推向最高潮。
从大年初七就开始闹元宵花灯,福州花灯分为挑的、扛的、还有其他特别的。如挑的有八角灯、球灯、西瓜灯;扛的有关刀灯、龙抢珠灯,后来还有飞机灯、战舰灯等;地上走的有猴骑绵羊灯、牧童骑牛灯、状元骑马灯;堂上挂的有宫灯、走马灯等。那灯市的盛况可用一首诗来概括:“华灯成市将元夕,色色精工费剪裁,几种寄供新岁玩,清光四壁照衔杯。”
赛年糕是福州元宵节的另一个重要的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福州的家家户户都会蒸年糕,元宵节那天拿出来比赛,看谁家的年糕蒸得大,蒸得好看,年糕越大越好看,说明这家人今年的运气会越好。
据说老一辈的福州人元宵节当天并不吃元宵,主要吃“三粿”,也就是糖粿、芋头粿(肉丸)和菜头粿。至于元宵节吃元宵,应该是改革开放后外地人带进来并逐渐被福州人所认可的一种食物。
除了年糕、元宵,福州的元宵节还带一点酒味。福州人过元宵节还有喝自家酿造的青红酒的习俗。
传说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将领王审知的部下吴阳和颜平被派到现在的福州台江区开辟港口、发展生产。这两员部将很爱喝酒,常因醉酒耽误工作。王审知下令不准吴阳和颜平再喝酒,只有在正月十五可以痛饮一天。解放后,该习俗曾一度被淡化。不过近几年,喝青红酒的习俗逐渐回归。
俗话说,过了元宵才算过完年。似乎只有元宵节一过大街上的年味才算淡去了。也似乎只有吃了元宵赏了花灯,这个年才算圆满了,毕竟这算是元宵节特有的仪式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