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是夏天的暑气依然未减,特别在福州,处暑之后,一般会出现“秋老虎”天气,气温较高,空气干燥,阳光充足。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处暑一过脸觑厝”,“厝”指有钱人在城里的大房子,“脸觑厝”就是脸要朝着自己在城里的家看,外出避暑的人要打道回府了。这句话折射出老福州人过去的生活,“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处暑到,福州人的龙眼配稀饭,是时候开始吃了!龙眼配稀饭,是福州秋天的第一口甜。
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炎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有利于补充夏天过热而消耗的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的功效。老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将剥好的新鲜龙眼泡进稀饭里,放凉了吃,甜甜的、凉凉的,很适合没胃口吃饭的人。龙眼配稀饭作为福州独特的民间饮食习惯已经融入了福州的饮食文化。在外地人看来,这仍然是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吃法,但这已经是无数福州人儿时的回忆。另外福州人还会用剥好的新鲜龙眼蘸酱油配稀饭。据说这是老福州的传统吃法,但是这种吃法让外地人非常诧异。
处暑除了龙眼配稀饭外,老福州人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也很简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解夏天的口腻。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白丸子,村妇们称之为小吃或点心,客人来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白丸子,品尝那绵软、清香、甜美的味道,就会感到一种浓浓的乡情。
处暑前后,福州民间会有祭祖和庆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者“做半段”。过”七月半“福州各地时间不一,大致从七月十三到七月十八。据说宋末元兵南攻,为了避兵干扰,因此”七月半’并不都是在七月十五过,各村时间不一样。 做“半段”时,家家户户都宴请许多亲朋好友,请客越多越风光,不收红包的,都免费吃。有的村庄邀请剧团演戏或讲评话等活动,非常热闹!
处暑时节,由于气候渐干燥,很多人会感到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皮肤紧绷,即使饮用一大杯水,也难以解渴。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有效防治“秋燥”,除了要重视精神调养外,还可重点在饮食上下工夫。
处暑过后要进入秋天了,民间有“补秋”的说法,所以少喝凉茶、多吃龙眼是有道理的。这个时候讲究“补气”、“补血”,要避免寒凉的食物。另外处暑后,早晚温度低时,最好穿一件长袖衣物。夜间睡觉时要遮盖腹部,关闭门窗。日常生活饮水当以温开水为宜,减少冷食冷饮的摄入。每天睡前用热水泡脚,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无论穿哪种类型的鞋,都建议穿上袜子,哪怕是薄薄的丝袜,也能够帮双脚御寒。
此外,在饮茶方面,最好以淡茶为主,浓茶在处暑后则需少喝。多数蔬菜和水果性寒凉,有生津润燥、清热通便之功,且含有大量水分,果蔬还富含维生素及无机盐、纤维素,可以改善燥气对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但食用新鲜果蔬一定要适量,过食或暴食都会影响身体健康。
此外,入秋后养生最主要的方面是养肺,而“白色食物”易入肺,因此可以多吃一些,例如百合、莲子、薏米、梨、白色的蔬菜等等。此外,入秋后适量饮些药茶也对身体很有帮助。例如,我们可以用西洋参来泡水喝。西洋参能“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西洋参在处暑之际可以帮助人们抵抗疲劳,缓解压力,提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