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味饮食能读懂一座城。在永泰县盘古乡,有一种小吃被人们称为记忆中的美食。今天让我们来一场本地风味旅行,寻找每一个人的乡愁。
盘古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饮食喜好。“马耳”就是其中一种。在盘古人眼里,“马耳”,是几代人的记忆美食。它的样子酷似马的耳朵,色泽鲜亮,香味扑鼻,酥脆爽口,甜而不腻。相传马耳起源于清末民初,由“油条”进行改良后的油炸食品。在中国仅有福建闽南、闽东、福州地区有此食品。
做马耳,选材最关键,每一个地方做的马耳,对于用料也都有不同的配方。马耳的口感不同,主要在于面粉和糯米粉还有水之间的合理配比。张庆铝有自己的一套和面比例,半斤面,半斤粉,四两水,少量白糖就是唯一的添加剂。
将和好的面团不断搓洗,直到有一定韧劲带有弹性。再将一整块面团切成两小块面团,盖上一块白布,让其自然发酵8个小时。马耳,平民之极,但是也有一番精致在其中。糖馅儿,是马耳的灵魂,看似只是糯米粉和白砂糖与水的混合体,但确极其讲究。
将发酵好的面团和糖馅儿用擀面槌擀成一公分厚的面坯子,再一层一层的叠起来,底一层,馅儿一层,面儿一层,再用擀面槌来回碾压,碾压的手法和力度完全取决于张楹多年的经验,薄了不行容易糊,厚了也不行,容易夹生。直至将三层完全贴合之后切成长条形,再依次切成小长块。然后,把面坯子的中间按穿,抓两头朝不同方向对扭成“马耳”状。扭好的马耳要立即下锅炸,不然扭好的马耳就会氧化失去原有的形状。
将花生油烧至四成热,再将马耳生坯下锅炸,油温的掌握关系到马耳是否挺、脆、松、软。炸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的翻动。待油温升至七成热,炸至外皮呈金黄色时捞起沥油。晾凉之后,外酥里嫩的马耳就制作完成。
人们总是喜欢说,最令人难忘的滋味永远是小时候的滋味。小吃,从饮食体系中演变分化,自成一脉,这些独具品格的食物,总是令我们神往。山海流澜,城市花火,所有的记忆美食,都是漫长历史中的创造;制作和食用的方式,都蕴含着当地的文化背景和特有的感情。无论男女老少,人们对童年的滋味,都有刻骨的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