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祥财
每年清明节气来临之际,福州的城镇与乡村,家家户户的灶台上都会飘起一缕独特的青草香。这股香气源于田间地头的鼠曲草,混杂着泥土的质朴气息与春日的清新芬芳。在这个时节,人们用指尖的温度将野草化作美食——清明粿,让自然的馈赠与血脉的记忆在味蕾上共舞。
记得小时候,清明节前,母亲总会提着竹篮,和村里的妇人们一起踏着露水走进乡野的田埂,她们灵巧地采摘鼠曲草嫩芽。清明前夕,是鼠曲草生长最为旺盛的时候,叶片鲜嫩,白色的绒毛在温暖的春风里摇曳,摸起来软绵绵的。路旁、山沟、溪边、田头等地方,鼠曲草随处可见。在少人踩踏的高坎上,由于阳光充足,鼠曲草的叶片长得又大又粗壮,那是最好的!
母亲把采回家的鼠曲草用水清洗,去除杂草和泥沙。洗好后,捞起控水放一边。大火烧开锅,把鼠曲草倒入锅里焯水。接着用锅铲搅拌几下,捻搓烂了,捞起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凉水里过一下。随后放到“杵臼”里捣碎,揉成“青团”备用。母亲将浸泡的米(粳米和糯米的比例大约是3:7)磨成米浆,装进布袋,用绳子绑紧袋口,吊在树枝上“掉水”。
母亲和邻居家的女人们边做清明粿,边拉家常,我就在边上看着。她们把米浆团倒入盆子,把加工好的鼠曲草连汁一起倒入盆中。瞬间,白色的米浆团变成碧绿色,鲜嫩欲滴。然后,用双手反复揉捏,直至它逐渐泛出玉石般温润的光泽。母亲将它轻轻抱出来,放到面板或桌面上,搓成数个长条,再用菜刀切成一个个小剂子,然后把它们盖上以免水分蒸发。
母亲开始做馅料。馅也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主要有花生、芝麻,加上红糖用油炒熟备用。面和馅都准备完毕,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清明粿,一家人围坐下来,这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先把“剂子”捏出一个“窝”,要“皮薄、肚大、底部略厚、口略收缩”。轻轻转动,用力得当,厚薄均匀。捏好后,母亲舀一勺馅料放入,捏合,一个清明粿就这样完成了。
锅里放水,生火添柴。水开后把清明粿放入,孩子们于是开始了焦急的等待。开锅了!揭开锅盖后的那一股独特清香,让人垂涎三尺!我们常是迫不及待伸手去拿。“别急,”母亲拿扇子“扇”几下,那些熟透了的粿子马上泛起润亮光泽,翠色欲流!从早到晚,母亲一天忙碌做出来的清明粿,饱含了她对孩子们的爱。
在福州人清明祭祖的仪式中,清明粿作为供品,还连接着生者与逝者,承载着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清明粿的青色,是春回大地的信使,也是血脉相连的印记。当我们咬开它绵软的外皮,尝到那抹清苦回甘的草香,咀嚼的不仅是时令风物,更是中华民族顺应天时、敬畏自然的生活智慧。这种跨越千年的味觉记忆,如同鼠曲草年复一年萌发新芽,在岁月长河里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