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西湖有座断桥,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的林浦村也有座断桥。西湖的断桥虽名曰“断”,但其实是完好的,而林浦自然村的断桥,却是名符其实的断桥。
从现状看,林浦断桥仅存3墩2孔,长约22米(含引桥部分),宽约3米。最外头的桥墩临江而立,高度将近5米。墩上建有一座小庙,名曰“马相公”庙,据说是座水神庙。桥墩左上部长有一棵白榕,树龄至少要在200年以上。
中间的桥墩已大半埋入土中,高度略低于临江的那座桥墩。其右侧长有一棵红榕,树龄比那白榕还大。与合浦桥上所见略同,其树根已自桥墩上行至桥面,穿过一道石梁的缝隙后又重新钻入地下。
第三座桥墩最矮,此处设有踏道,桥面坡度较大,明显属于引桥部分。每两墩之间均纵向铺设四条又厚又宽的石梁,第一道梁长达9米以上,其余均在7米左右。
单从现存的桥体来看,这在古代应该算是一座相当壮观的石桥,当时或后代的地志对此应该有所记载才对。可奇怪的是,当今人翻开志书文献的时候,却找不到只言片语关于它的记载。好在桥上石梁的三段铭文,清晰地解开了此桥何时何人所建的疑惑。
第1段铭文在第1孔仅余的当中一条石梁上,第2段铭文在第2孔右侧的石梁上。第3段铭文在第2孔左侧石梁上,早已漫漶不清,只有用肉眼才能勉强辨识。
根据以上三段铭文,此桥最迟建于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林浦村原名“濂(连)浦村”,以其位于以闽江支流濂(连)江之畔,连姓人家最早聚居此地而得名,后因村中林姓家族后来居上而改为今名。铭文中的林康、林元钧、林应儿、林应郎、邵谦等人应该都是本村人士,僧光涌可能是附近甘泉寺僧人。
建桥时间和建桥人的问题已经水落石出,但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还未解决——此桥因何而建?
按说临水之处建桥,这是再也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断桥所在地理位置实在过于蹊跷,难免让人心生疑惑。
如果此桥是为通往小沙洲,其总长至少要在70米以上,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更何况对面的那座小沙洲只是一片荒凉之地,即使是在数年之前,洲上也只有数户人家,村民可以靠小舟轻松来往,完全没有必要花费巨资专门修建一座大桥。
如果此桥是为通往大沙洲,那还得在大、小沙洲之间再修一段长度大约190米的桥体,两段总长至少要在260米以上,其工程之大绝非一村、一乡之力可以承受。而如果此桥是为通往对岸,总长至少要在700米以上,光靠民间力量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既然没有建桥渡人的现实必要,那为何还是在这样的地方出现了这么一座“桥”呢?有人提出了“疍民建建桥供庙说”,其大致的意思是:林浦古为疍民(福州话称“曲蹄仔”)村落,而历代朝廷对疍民都有“不许陆居”的禁令,致使其无法在陆上建庙以供奉他们所崇拜的水神,所以只好建造了这么一个类似于未完工的桥梁的建筑,然后在临水的那个桥墩上建庙,达到“庙建江中”的效果,以不悖于朝廷的禁令。此说看似合理,实则漏洞百出。
事实上,关于“断桥”的建造缘由,林浦村中早有更为合理的传说。某人在2007年、2013年两次去往林浦村时,均曾专门向村中的老人问询过“断桥”的来历,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表示,这是出于“风水”的目的。根据老人们的口述,林浦村南的狮山为母狮,对岸魁歧村北的山形为公狮,而林浦西北面潘墩村的球山为狮球,此三者形成“双狮戏球”之势,风水极佳。但由于两“狮”之间有江水相隔,故特于江边建“桥”,引对岸的公狮过江与母狮相会,以求林浦村兴旺发达。老人还进一步解释道,由于此桥只是一座“风水桥”,所以只需建个大概的样子,不必真正建成。至于桥上的小庙,老人说,这是清代时从下游的马尾区分灵而来的,并非与“断桥”同期建成,这更进一步否定了“疍民建建桥供庙说”的合理性。
此外,老人还说,林浦行政村辖下至今还有狮山自然村的村名,村中众多古宅前还有狮形的“石敢当”,都可以作为“狮形风水”存在的佐证。
由此看来,“风水作局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流传已久的了。其是否就是林浦断桥真正的建造缘由,如今已很难加以考证,但这毕竟是某人目前所能听到的最为合理的解释。而无论何种解释,林浦断桥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桥梁,这是基本可以确认的事实。正是基于这个事实,恰巧使得林浦断桥拥有了众多实用性桥梁所无法具备的独特价值——作为完全依照宋式桥梁建造工艺建成的林浦断桥,除第一孔处因石梁无存被修补外,其余部分均未经过后世修改或重建,基本完整地保留了其建成之初的真实面貌,堪称福州地区宋式平梁石桥最为珍贵的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