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福州童谣《荔枝红》

福州童谣《荔枝红》

广告位

阿蛴叫,荔枝红;

螓蛤叫,掼火笼。

燕来三月三,

燕去七月半。

年年辛苦缘何事,

明年世界又一番。

谣根植于社会生活的最底层,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真实面貌。由于民谣是群众的口头创作,大多能表述自身心智,能叙述身边事物,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有的还尖锐地直接抨击社会,有的则展示了一幅情趣盎然的乡村画面,展示了无穷的生命力。

几百年来,福州男女老少都会处传唱“阿蛴叫,荔枝红;螓呷叫,掼火笼。”这句民谣,却不知道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是闽侯十八重溪一个姓张的郎中口编的。

故事发生在明代,那一年闽侯张佚(张氏佚名)去山西学医,传说途经五台山蝉娘娘宫,回来时就将香火引回,在茶亭河畔荔枝树下安了一个小神龛,还供上了香火。

他当时在茶亭开堂济世,看的是儿科。主治小儿惊风啼哭以及风热诸症,配制的药中必有蝉蜕,由于单方灵验,救治小孩无数,名气也渐渐远播。有一天,东江有一个姓黄的财主的儿子得急症,因交通不便,送来的时候已奄奄一息,家人一定要张大夫看,张也勉为其难地收下来,终因他自已误了时间,弄的名医也无力回天。

当时财主有一个亲威在闽侯当官,就将其告上衙,诬陷他是庸医把他送入牢房。当时,牢房盖在河边,只有一个小窗口,白天听见窗外“吱,吱”蝉声此起彼伏,他想到,如果在家,荔枝应该开始红了,念着念着”阿蛴叫,荔枝红”的语句就在他心中形成了。接着又关到八月份,秋蝉又名“螓呷”的叫了,由于牢房甚冷,他联想到年迈父母在早晚应该开始抱火笼了,于是又得了一句“螓呷叫,抱火笼”语句。后因县官心细廉明,半年后就把他释放了。

出狱后获得了新生的他,就对茶亭街的孩子教唱,于是就一传十,十传百,就传遍了福州话的十邑地区,成了家喻户晓的童谣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