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杭,又称“双杭”,百年前就是福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也是福州对外商贸重要的航运码头。因此造就了河道发达、桥多的特征。在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的正门旁,三捷河古河道上,就矗立着一座斑驳古桥,它见证了上下杭的沧海桑田。它就是三通桥。
所谓“三通”,是指城内的三条小河通过此桥,东通小桥(达道河),西通三保(三捷河),南通新桥仔(新桥仔河)。涨潮时,三条小河的潮水汇聚到桥前,在三通桥北侧圣君殿(即张真君祖殿)前形成“河水两头涨”的汇潮独特景观。这也是福州谚语“圣君殿水两头涨,涌出黄金滚滚来”的由来,迎合了商人“财源滚滚”的吉利口彩。
该桥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桥长36.7米、宽3.1米、高6.37米。敞肩式石构拱桥,二墩三孔,桥墩为船形,颇具气势。桥栏石板有“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它是一座人行桥,桥面坡度不大,两侧有石栏、石柱。柱头是多面球状体,共有31级台阶,每隔五六级台阶,就有一个小平台。桥身风雨沧桑苔痕漶漫,桥下流淌着静静的三捷河。

河上有福船娓娓穿过,其实,如今大家所看到的三通桥,原来并非建在此处。而是根据三通桥原貌,以原来的石构件修复重建在这里。
古桥不语, 流韵悠长。或许,“三通”应有新解。它不仅连通着上下杭,历史的商贸辉煌,时代蝶变的痛与美,未来还将延续着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