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过后,马祖家家户户开始飘出炊糯米的香气,另一头的马祖酒厂里,堆叠如小山的高粱也正入锅蒸煮,仿佛与妈妈们互别苗头。 马祖女性大都是酿酒高手,在她们心中,排名第一的马祖地酒不是高粱,而是老酒。
小小两枚酒杯,分别装着透明与琥珀液体,一个是高粱做的蒸馏酒,一个是糯米酿造的马祖老酒,或浓烈或甘醇,装进了酒虫心心念念的滋味,也承载了马祖的历史与乡愁。
位在台湾北部海面的马祖,由南竿、北竿、东引、西莒等36个岛屿组成,距离福州比台湾本岛还近,老人家大都说着长乐口音的闽东话,也就是俗称的福州话。
南竿复兴村长大,现在专门研究马祖方言文字的台大中文博士陈高志说,马祖老酒文化源自连江,在地人早期多半捕鱼维生,岛上四季分明,日夜温差大,冬季尤其湿冷,让马祖人独爱老酒,也发展出酿酒的习惯。
马祖文史工作者陈高志出身酿酒世家,他说小时候大村落至少都有一家「酒库」,一冬酿3、4次老酒,供全年贩售。马祖老酒文化源自连江,其实就是用糯米酿造的黄酒,跟高粱滋味截然不同。
陈高志家在他祖父年代开设的「合记」,专卖自酿老酒与虾皮,福州话把酒厂称为「酒库」,福州人说的老酒,就是糯米酿的黄酒,微酸微甜,适合温热来喝。 民国45年,政府开始实施烟酒专卖制度,酒库不能开了,但禁不住婆婆妈妈在家酿酒的老习惯,于是,公家酿高粱,私酿的就是老酒了。
好友一起干一杯温热的老酒,是冬天到马祖一定要做的事。陈高志用福州话写的《马祖酿酒歌》其中几句是:“浸红曲炊秫米、洗酒缼心欢喜、做酒缓缓心着耐、功夫就是无内讲起、依公教囝囝教孙、透底伓使讲道理。 老酒香老酒好、调白糖加姜母、配酒待使马鲛鳃、花生蚕豆也真好、酒醉无侬掆会起、马墿做铺凭你倒。”简单翻译,说的是各家老酒都有独门功夫,只能口传心授给子孙,老酒温热后加点姜丝、白糖,忍不住多喝两杯就醉成了马路英雄。
这天我们在南竿铁板村,准备偷学几招妈妈们的独门酿酒绝技,没想到得从挑井水开始锻炼,浸泡、蒸米还好,之后把滚烫的糯米饭摊凉,就差点练成铁砂掌,我们体验两天已觉得双手快报废,妈妈们每隔几天还要搅拌一次,确认发酵状况,最后滤出酒液、煮酒、装瓶,足足得花上2个月才算大功告成。
即使是同一个铁板村做的老酒,原料都一样,但每个妈妈还是有自己的独门手路,有的坚持发酵时盖子不能紧闭,有的认为糯米饭不需完全放凉,热热地发酵也有另一种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