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福州“七月半”

福州“七月半”

广告位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福州人称“七月半”,原是佛教的礼俗“孟兰盆节”,“孟兰盆”是给饿鬼食物的盛器,所以“中元节”又被称为“鬼节”,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相传中元节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古时中元节只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是用素筵祭祀,并规定不能在别人家中过夜。后来从素食发展为荤食,从本家人发展到宴请宾客,从祭田、祭祖发展到超渡“无主鬼魂”,把“七月半”变成迷信的鬼节,大搞普渡。

祭祀

福州是一座具有几千年历史的城市,对于中国传统节日更是十分看重。中元节本身源自祭祀,意义就是在于祭祖。

福州人过中元节,并不会只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整个农历七月每一天都可进行祭祖。中元节那一天,在外的亲人都要回乡祭祀祖先,即便是出嫁的女儿也要回家。有些村会组织集体祭祀,场面很隆重。

普通人家,则会在农历七月选择一天,准备好菜蔬和纸钱、纸衣等烧给逝去的亲人。

在上杭地区,有一个旧俗。在十五日这天,城中会竖起幡竹,用来招亡魂。每家都会准备好斋饭,放在幡竹下面。祭坛上需要一个道士诵经,两旁也要有道士敲鼓,观看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这便是“做月半”,又叫“上台”。祭祀结束后,斋饭都是给贫民或者乞丐。

放船灯

在福州,中元节有放船灯的习俗。船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船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放船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当然,这也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福州“游塔骨”

福州过中元节还有一种旧俗,如果在此期间传染病盛行,会被认为有鬼怪在作祟,这时候便要“游塔骨”。

“塔骨”是以竹编制成人的形状(比人还大),披上某种神的衣服、戴上帽子,古里古怪,然后人套其中扛着走。入夜,“塔骨”前呼后拥,巡游街坊抓鬼怪,连续七天。最后制一纸船,把捉到的作祟鬼怪关入纸船中,跑步呐喊着把纸船放到江中,让其顺流飘去,称为“出海”。

吃鸭不吃鸡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

相对国内其他地方,福州长乐人相对较少人过“鬼节”,多数人把这天当成尽孝之日。其实,中元节在传统民俗中,本来更多强调的就是感恩、孝亲、敬祖。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菊寄哀思,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信仰,是最基本的。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