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昔日孝女林默娘投海救父后,负父尸漂流至此澳口,居民除将之厚葬于此,并立庙奉祀(称为妈祖庙)外,也将此地名改为“妈祖澳”。至今石棺板仍在庙中央的地上。后来“国军”驻守妈祖,觉得名称较柔弱,去女字边,才改再称“马祖”,即马祖命名之由来。
自打南宋开始,加上元明清14个黄帝先后敕封了36次,林默地位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封号最长达64个字,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最珍贵的是从北宋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顶峰时期,除了女娲、王母这些上古形成的女神,人们信仰的保护神几乎全是男性,唯独妈祖例外。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有关机构授予妈祖“和平女神”称号。
香火鼎盛的天后宫是马祖最具代表性的庙宇,亦是妈祖在得道升天之前埋葬灵骸的地方,而在天后宫的宫中也仍遗存有妈祖的墓石。相传妈祖为了解救在海上遇难的父亲随即投入海中觅救,随后妈祖背负着父亲的遗体漂流到现今南竿塘马祖澳口,居民将之葬于天后宫现址,之后由于妈祖常常显现神灵保佑当地以海为生的渔民,遂于现址立庙奉祀。妈祖的故事流传到各地,为了感念妈祖,该境因而更名为妈祖澳,马祖的四乡五岛也统称为马祖列岛。天后宫确切的原始兴建年代已不可考,但在两岸近年来兴起的妈祖学当中,极具重要的研究地位,而根据重修的碑志记载,天后宫自1943年来,历经5次大大小小的整修,由于缺乏专业的工匠来修筑,使得在整修过程中逐渐失去了闽东传统的建筑风貌。
妈祖慈悲,是台湾及大陆沿海地区渔民的普遍信仰,因出生地在福建莆田湄洲,湄州祖庙一向被视为信仰重镇,不过,记了生却不记死,要问妈祖灵体究竟葬在哪里?却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位于南竿的马祖境天后宫最近动作积极,争取其领导地位,凭借的就是庙内的妈祖灵穴。

有了生就有死,一般普遍接受的说法,妈祖是在16岁时得道,当时她为了搭救遭遇海难的父亲而跳入海中,但不幸双双罹难,遗体随海流飘流到闽江口一带,莆田乡亲得知消息后,驾船来将父女俩遗体迎回,而传说在这此有了分歧。
有一版本是说,莆田乡亲迎回了遗体,但另一版本则说,莆田乡亲打开石棺时,不见灵体,妈祖早已羽化升天,也有一说是,棺木打不开,妈祖示意留在原地。至于马祖境天后宫早先的说法则是,妈祖被渔民打捞上岸,因感佩其孝心,将她葬在海岸边,后来,莆田乡亲跨海到南竿将妈祖圣体迎回,只保留衣冠冢。
不过,马祖境天后宫最近推翻这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强调天后宫内保留的不只是衣冠冢,而是圣体存放的灵穴。如果千年前莆田乡亲真的迎回妈祖圣体,怎会留下随身衣物?衣服一定是随圣体回去才合理,所以不会是衣冠冢,凤纹石板下的就是灵穴。
马祖境天后宫的灵穴留存已久,只不过早年都在供桌下,之后才依妈祖指示将供桌后移,供人瞻仰。天后宫整建得相当频繁,大约20年就要整修一次,每一次整建若有意改变灵穴,都会发生一些无法解释的奇异现象。以1963年来说,当时军队办理伙食时不慎失火,导致部分庙体受损,为平息众怒而承诺改建,而工兵施工时不知灵穴所在一律铺上地砖,隔天地砖竟离奇地全部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