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福清新厝车鼓舞

福清新厝车鼓舞

广告位

相传与戚继光有关新厝镇位于福清市“南大门”,车鼓是当地特色民俗活动,盛行于各村。每逢节庆活动,各村车鼓队“出动”环村游行,队伍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和两面凸脐锣组成,一旗手持一横幅为前导,四把彩色宝盖凉伞一字形横队领先;钹、锣依次双行纵队居中。因大鼓置于带轮子鼓架小推车上,二人推着,一人击鼓指挥,故名车鼓。新厝镇全镇服务于车鼓队的队员人数高达 1500 多人。

车鼓舞表演时,一般由数十名老中青妇女舞者抹粉涂红,插眉插花,组成的“四手”(伞手、锣手、钹手、鼓手)随着鼓点击打的指挥而跳起各种动作、舞步、造型、套路和花样,如今, 每个村都对车鼓舞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表演方式。车鼓源于何时?相传,车鼓与戚继光有关。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兵入闽平倭,由于兵力分散追剿残倭,戚将军邀民间壮勇击鼓擎旗参战,以迷惑敌兵,顿时鼓声如雷,喊声震天,使残匪吓破了胆而束手就擒。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编译创新演化而成为具有战鼓之威风车鼓舞,在节日里表演,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福清新厝车鼓舞车鼓舞起源于战争,原来由男子来表演,后来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同时大多男子出外甚至出国谋生,留守者多为女性,因而许多农村妇女纷纷组成了车鼓队伍,还编排出了许多动作,譬如加入了凉伞等。凉伞是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缀有许多绸条,在妇女手中左右旋转,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女性的表演,带来了动作的柔化,到后来,车鼓队里的男子反而不见了踪影。“新厝车鼓舞具有明显的莆仙文化特征,比如舞步、服装等。新厝与莆田市仅一桥之隔,全镇 95% 以上人口的方言为莆(田)仙(游)语,因此其民间习俗相近。新厝车鼓舞和莆田当地的车鼓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只是不同地域演变出了各自的风格。大澳车鼓队的妇女们头戴红色绢花衬着绿色新鲜柏树枝, 每个村的装束不同,她们村流传下来就是要带花,柏树辟邪这是莆田的习俗。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