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山,在福州仓山城门镇林浦村。林浦,古称濂浦,因有福州市现今仅存的帝王行宫而闻名。闽江在南台西头淮安派成乌龙、白龙两江。白龙江支流流经濂浦,用村名作江名,就叫濂江。虽然后来不叫濂江了,但还是留下了濂江的地名。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3月,元军占领临安(杭州),宋恭宗被俘前封哥哥吉王赵昰为益王,判福州,弟弟信王赵昺为广王,判泉州。两王在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护卫下乘舟南下,在绍岐码头登岸,驻跸当地的平山阁,然后进入福州城。不久11岁的赵昰被称帝,即端宗,升福州为福安府,作为行都,改年号为景炎。此时文天祥也来到福州抗元。
不久,元军逼近福州,端宗呆不住了,忙从绍岐码头(在林浦临江的绍岐村)乘船离开福州,经闽江口下海,向南逃往泉州、广东等地。后来,陈宜中逃亡越南,张世杰战死崖山,陆秀夫背幼主跳海,文天祥壮烈牺牲。林瀚《平山怀古》最后说道:伤心最是濂江水,还绕行宫山下流。
宋军撤离此地时,曾开仓济民,林浦民众非常感激,所以当元军占领福州时,当地人民为保留殿宇,将曾作为宋端宗行宫的平山阁改名为泰山东岳行祠,又叫泰山宫、泰山庙。20世纪90年代,政府和乡民集资重修泰山宫。
泰山宫正殿祀南宋高宗赵构,其左右祀赵昰、赵昺;左右偏殿分别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忠臣和丞相陈宜中。陈宜中曾手书“平山福地”匾额悬于总管殿门上,现存的“平山福地”四字是民国时福州辛亥志士林之夏手迹。
泰山宫君临闽江,视野广阔,直面鼓山,气势磅礴。宫前有一个石砌平台,据说当年文天祥曾在此指挥部队操练。大戏台雕刻精美,上有巨大藻井,金碧辉煌。左殿为天后宫。当年端宗皇帝经过的石板大街,人们称为“御道街”———天街。每年元宵节后,当地群众就举行大型祭祀活动,纪念宋末君臣。
泰山宫右侧,有一座二层木结构楼房,是濂江书院,门口照壁上刻“濂江书院”四个大字。一进大门,石栏杆上刻有“文光射斗”。书院为二层木结构楼房,楼内后壁竖一巨碑,上刻“宋朱熹讲学处”。传说朱熹与其弟子黄干曾在此讲学,右厢为朱熹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