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非遗·手艺 永泰埔埕椽板龙

永泰埔埕椽板龙

广告位

椽板龙,俗称“迎龙灯”、“舞龙”,流传于永泰县梧桐镇埔埕村,起源于明末清初,兴盛于乾隆年间,是当地村民集体参与的一项春节迎神赛会文体活动。椽板龙是增进乡邻及宗族团结的重要纽带。它见证了埔埕村的节令风俗、信仰礼仪的演变,杂糅了民间节日喜庆及迷信色彩,是民间舞蹈艺术的结晶。

龙是祥瑞之物,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寓意正义、吉祥。汉代张衡的《西京赋》,对龙舞的风俗作了生动的描绘。

灯则意寓薪火相传、多子多福。福州方言“灯”与“丁”谐音,“添灯”谓之“添丁”。龙灯是龙与花灯的组合,劳动人民以迎神舞龙灯的方式,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寄托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据民间相传,椽板龙是由“板凳龙”演化而来的,福清多个地方至今还保留有舞板凳龙灯风俗。

因长时间舞动板凳龙灯消耗太多体力,且动作笨拙不美观,后板凳改用椽板制作。椽板即传统古建筑中屋檩上钉的椽条。龙身有32节或28节两种规格。单节椽板长3.3米,宽15公分,厚3公分,首尾各钻一个3公分直径的圆孔。两板首尾相叠,贯以短棍使之相连,可供舞者手执或置肩扛。椽板漆以红漆,每节面安4盏红灯笼,内置蜡烛,两侧覆红绸布,下垂二尺。龙首外形威武,通体红色,喜庆吉祥。龙首与龙尾用竹蔑做骨架,扎出造型,外裱绵纸绘彩,内置蜡烛,表演时点燃,龙颈绘龙鳞,龙身最初由每户出一条板凳连接而成,上置灯笼,形成舞动的长龙。

游龙时,前有一队大灯笼引路,接着鸣锣开道,再下面是彩旗队,然后是一个高举龙珠的引龙人。舞龙人员的衣裤以黄色为主,镶红边,着白鞋。4条龙头尾相接,长达400多米,龙身蜿蜒盘旋,400多盏灯笼红光闪闪,十分壮观。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