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闽侯洋里的梧溪村群山环绕,林木葱茏,既有自然的灵秀,也蕴藏着世代流传的传奇。多年前我初到此地采风,就被那层峦叠翠的景象吸引。一听“梧溪”之名,不禁脱口而出:“梧能引凤,溪可潜龙,真是好地方呀!”
“梧能引凤,溪可潜龙”并非指这里曾有孔雀养殖场,亦不是余氏宗祠内珍藏的一块奇石,而是象征着梧溪不断涌现的人才。余氏宗祠外观平平,低调如一位不事张扬的长者,但在祠堂前方,却有一汪半月形的水池,其格局与古代学宫前的泮池相仿,昭示着先祖以教育兴邦的深意。印证这一理念的,是池塘前整齐列立的八组旗杆石。旗杆石又称“功名石”,是明清科举制度的象征。凡族中子弟高中举人以上功名,便会竖立旗杆,以示荣耀并激励后人。八组已属罕见,而据族谱记载,梧溪余氏曾竖立二十余组旗杆石,如今仍能找到十六组,这在闽侯山村中极为难得。即便在平原富庶之地,也少见如此规模。或许其他家族登科之人亦不在少数,但能世代相传、不断为后人竖起旗杆的,却少之又少。今日的余氏祠堂内,仍不断悬挂着来自国内名牌大学的学位牌匾,金光闪闪,红艳耀眼,正是榜样力量的延续。
梧溪的兴盛,常被人们归于风水,而流传至今的故事却指向更为质朴的因由。相传始祖宗发公为避战乱,于明永乐元年来到此地定居。某日,他救助了一名倒卧路旁、衣衫褴褛的病人。虽然家境贫寒,他仍倾己所有,悉心照料,甚至将床铺让给病人,自己睡在草堆。病愈之人临别前带他来到一处荆棘丛生的山窝,指点此地形如燕窝,是极佳的宝地,劝他择此建屋,日后必有福报。宗发公将信将疑,果然锄去荆棘,建起草屋,不久家道渐兴,子孙繁衍。草屋后来便扩建成了今日的宗祠。可见“善心就是最佳的风水”,一个人若能心怀正气,持之以恒,天地自会眷顾。
然而,梧溪的历史并不仅限于眼前的宁静。在宋元之际,这里曾是烽烟四起的战地。南宋末年,洋里山区据守着“十八寨”好汉,借山势与闽江水道开展游击,屡次劫掠元军船队,牵制敌军。梧溪寨便是“十八寨”之一,梧溪寨依悬崖而建,易守难攻。寨主是一位名震乡里的女侠,人称江二娘。她胆识过人,武艺高强,带领义士屡退元军,成为蒙古将士心腹大患。元军调集重兵围攻梧溪寨,寨中却以箭矢、滚木礌石顽强抵御。危急之际,江二娘巧用智谋,按照民间习俗,男人是很忌讳从别人裤裆下钻过去的,尤其是妇女的裤子,这很不吉利。她将浸过马尿的女性的裤子悬挂火上,随之腾起股股烟雾, 元军怒骂着“晦气!”慌忙避开。恶心元军的同时并制造了山顶不缺水的假象,她又将两个笼屉清明粿抛下山去,有豆沙馅的,有干菜馅的,有萝卜丝馅的,还热腾腾地冒着诱人的香气,示意寨中粮食无忧,成功击溃了敌将的意志,迫使元军退兵。
这些民间的零星抵抗虽未能改变王朝兴替,但梧溪寨的抗争,正义、血性、骨气与智慧,却世代传承下来,沉淀在故事与方言中,镌刻在山石遗迹里。至今山上仍留有寨门、墙基与营房旧址,一方石槽中泉水潺潺,岩石上依稀可见“江二娘”字样,静静诉说着往昔。
今日的梧溪村,既能在泮池前回望科举的荣光,又能在山寨遗址中感受抗元的血性。它像一面透镜,让人看到历史在山水间的积淀。山村虽小,却承载着时代的厚度。溪水依旧奔流,正如闽江潮汐,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延续着属于梧溪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