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乡村明清建筑博物馆

乡村明清建筑博物馆

广告位

闽都在线

罗源县西兰乡洋坪村,距罗源县城约二十公里,四面环山,一溪中流,峰青水碧,风景如画,自古便有“风水宝地”之称。洋坪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开基祖萧德雄自外地迁入,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据传,萧姓祖先入闽后,从古田牛头岭迁入附近的官洋村。一次放牛来到洋坪,牛儿恋着这个绿竹掩映、青草茂盛之地,怎么赶也不动蹄。便顺意移迁此方沃土安身立命,开疆辟地,代代繁衍。

明清时期,萧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科举时代先后涌现出近四十位举人、秀才。村中至今仍保存着多块“文魁”牌匾和旗杆石,每当子孙取得功名或家业有成,族人便择地兴建大厝。大厝之间保持一定距离,地盘舒展,天井开阔,利于通风采光,也使整个村落呈现出疏朗错落的格局。

洋坪村因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全村共有16座古民居错落分布于溪流两岸,宛若凝固了时光的“明珠”,静静镶嵌在山水田园之间。古厝均为土木砖石结构,杉木为柱,“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尽显古朴与典雅。

萧氏祖厝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萧氏六世德雄公创建,明万历年间(1573—1619 年)重修,崇祯年间(1628年)又作修饰。面阔5间、进深7柱,穿斗式结构、悬山顶。整座祖屋简洁大气、工艺古拙、素面柱础、雄浑大气,出跳斗栱和一斗三升补间铺作是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目前,这座厝屋是坪洋村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此厝为骑都尉萧茂展的故居,因建有功德,生前六品官、逝世后封为四品。因此门前立有一对功名石旗杆,格外引人注目。

村中每一座古厝都有独属于它的名称,最为著名的古厝当属“水头厝”和“对面厝”。“水头厝”体量最大,而清代县令萧奇怀故居——对面厝则最为气派,它以四回廊、八书院的恢宏格局闻名,雕花窗台典雅精致,门墙更是特有的“正六品”压顶墙体,彰显着非凡的身份与气度。

洋坪古厝多为“文魁房”、“选魁房”,不仅结构开阔、装饰华美,还兼具生活雅趣。堂前设花架,屋后有鱼池,梁栋间雕梁画壁,每座古厝都有几盆延续至今的百年牡丹,每逢花期,常吸引文人墨客流连赏玩,走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当年的繁华与不拘一格的雅趣。

洋坪自古崇文重教,素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古厝中珍藏的“文魁”“武魁”“选魁”等匾额,以及惜字炉厝旁的惜字炉,无不流露出村人尊文尚学的精神。明清时期,闽中一带有爱惜字纸、尊重文人的习俗,过去常在市井的街头巷尾建有烧化有字迹的纸张的惜字炉,而乡村却极少兴建。洋坪村地处偏远山区,也建有惜字炉,实属罕见,萧氏先祖尊师重教之情,可见一斑。正如村中流传的一句话:“洋坪地小,欲有作为,无非两条:一者读书科场扬名,二者从军建功立业。”这既是洋坪数百年的缩影,也是族人价值追求的真实写照。

位于村尾左侧的高山坡上萧氏祠堂。始建于明中晚期。高高的曲折风水台阶,双开大门面向村中,护佑着萧氏后裔代代相传。祠堂内抬梁空间显得高大气派,屋面正脊、垂脊上的龙舌翘,透雕折枝花角叶,檐下抹角梁上的牡丹朵花垂莲柱……各处装饰,均显吉祥如意、富贵花开、福、禄、寿、喜样样齐全之意。

单栋独座的观赏,跳跃出的是卓尔不群、出类拔萃。倘若把依山傍水的古厝聚拢荟萃,蔚为大观,或许会让人疑为进入古民居之大观园、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步入其间,风雅犹存中,恍若凝固了时光的古朴风采。村中错落的古民居,浓缩了一代又一代的繁华兴盛, 耳边还回荡着光阴故事里娓娓的倾诉。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