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池宜滚
汤院位于闽侯县西部,闽江中下游的北岸,隶属于白沙镇,与闽清县梅溪新城接壤,距闽侯县城25公里、福州市区45公里。全村面积176平方公里,海拔高处千余米,低处连着闽江水面。她整体活像一只巨大的右脚掌,脚跟抵于水边,脚掌抬起,朝着上游意欲踩实。或许是这一脚“踩”得有些重,地底下断裂了,冒起了热水,成就了地表温泉。
汤院的水,最大的是闽江。重要河流,往往是古早文明的摇篮,闽江上游有万寿岩,下游白沙镇与甘蔗街道一带有距今5000-4300多年的昙石山遗址,证实着她是悠久的文明流域。汤院依山傍水,枕着千古主航道,自然一直站在历史文明的前沿。而汤院的“汤”,也一直渗透在文明的血脉里。
汤院的水,除闽江外,更有天赐地生的“汤”。在汤院的老汤池处,就有3处地表泉眼,日流量200多吨,常年水温57℃,是典型的硫磺泉,泉水里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见诸文字记载的,最早在唐代就有人到此泡温泉了。
这里的山川也是重要通廊。晋代,这里即是福州出省的西驿道必经之路。宋代,由福州水运转陆路的码头与驿站也设在这里。千百年来,汤院便一直舟车相连,行人不绝,热闹繁荣,人文素质显著。
近现代,沿着闽江北岸分布的京福铁路从汤院的坡底穿过,设在闽清梅埔的火车站与其距离不过三四公里。在铁路运输“当打”的年代,它照样是近水楼台。而后308省道从村庄的核心位置穿过,一时之间,它是南平、宁德、闽清一带前往福州的重要通道,门户地位稳步提升。
直至水运、铁路、省道运输逐渐被更新式的交通替代。316国道、福银高速公路等新通道打到了隔江的对岸,但历史依然不曾亏待汤院。开在闽清梅溪新城的高速公路互通口,与她相距不过7公里;从建新村直达汤院村头的新大桥,更为她实现了跨江“直通车”的便利。所有的发展,都为汤院叠加利好,她就是如此被闽侯、闽清两县共同宠爱,被“一水四陆”交通网络交织覆盖,从来都是一个热门的“站点”,一如受宠有加的深闺娇女。
《本草纲目》将温泉收入其中,定义为一味中药。历代人对它的推崇既具物理温热与矿物功效的原因,又具人文方面的深度探究。泡温泉,不仅是一种物理清洁,也是一种心灵洗涤。历史上多有前往寺庙进香,或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泡温泉的记录,为洁身,也为净心,为放松,也为定心,里边隐藏着一份宗教信仰般的虔诚。
泡温泉,同样不只是一份简单的疗愈或享受,隐然还带着“天地人”之间的连接。天然生成的神奇热水,是地心的脉动,置身其中,可寻找、感悟滋润心田、宁静心灵的奥妙。汤院,天生如此不凡。
福州地区,多断裂带温泉。大部分是因地壳岩层断裂,形成深达数千米的裂缝,地下水沿裂缝下渗,被地热加温后,又从断裂带缝隙中涌出。闽江夹于戴云山余脉与鹫峰山之间,本就在地质断裂带上。不好说是她冲开了大地,辟出万里平川;还是她仅填充到原有裂谷,顺势畅行,但确实是她,成全了汤院温泉。千百年来,取之不竭的汤院温泉,皆是缘于她的深潜轻出、充沛补给。
汤院的禀赋,一“汤”独秀,但非止一汤。全村当前拥有23家大小不一的家庭浴场,最大的有70余间浴室,最小的也有15间之多。光这一项,年创收达数百万,同时还带动了民宿、餐馆等产业的发展。山脚下的四角洋,是广袤的田地。农耕时代,这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汤院腰间的坡地,因坡度、温度、湿度等因素,十分适合橄榄的生长,全村300多亩橄榄园,长期盛产檀香、长营、惠圆等品种,近年更是成为甜榄基地,年产量达上百吨,产值上亿元。
坐此青山温泉,汤院的生计从未艰难。如果说汤院人一出生就浴着金汤,没有不合适,但汤院还有绿水青山。
史籍记载,汤院温泉开发利用始于唐代,当时此处设有汤泉院。唐代高僧师复卜居于此,曾在汤泉院壁上题诗赞誉:“禅庭谁做石龙头,龙口汤泉沸不休,直待众生尘垢尽,我方清凉混常流。”其年代之早,喻理禅理之深,都足为汤院的最佳代言。
在宋代,汤院作为福州西驿道陆路起点,更是应接遐迩。旅人们在泡温泉消除旅途疲惫的同时,也为汤院传播着“南北冠盖必憩此”的美名。南宋丞相、民族英雄李纲曾在此泡过温泉,并写下:“玉池金屋浴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似此泉浇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其赤子之情,赞誉之高,都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在汤院村后山,历史上曾有7处与温泉有关的摩崖题刻,至今尚有3处保持完好,分别为北宋大臣吕惠卿题刻、汤泉寺沙门主持诗刻、福州知府程师孟留题等。此三段摩崖石刻也是福建省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且与温泉文化有关的石刻文字史料。它们长久地与古温泉相映成趣。
汤院的汤,自古以来就有公共资源的意味。对于本地人来说,泡温泉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汤院最古老的大汤池,就是公共澡堂,最多可容纳几十人,对全村男女老少开放,几乎全村人都有在此洗浴的经历。许多老一辈的汤院人,更是跟这个池子结下了终生之缘。
当前仍在沿用的旧汤池为20世纪70年代重新修建的,分作男女浴池,现由村老人会负责管理经营。本村人到此泡澡免费,外地人也仅收5元的管理费,实实在在是一处惠民温泉。
如果说闽侯是福州的后花园,汤院则是这片后花园中一个独具深厚韵味的人文角落。
深入汤院村,能清晰地找见她迭代发展的痕迹。汤院村最低处为江边平原,那一带几乎不见房屋,应当是闽江汛期水量能够“触及”的位置,但地如膏腴,平阔肥沃,一直都是很好的田地,水渠等灌溉设施至今仍保存完好。如今这里是一大片果园,高大的橄榄树、龙眼树、荔枝树遍布其间。
果园与村落之间,则是架高十来米后铺设的京福老铁路。把路基抬升了那么多,必然也是考虑防洪与保畅通的重要性。这条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交通干线,历史上曾是客运、货运的大动脉,至今仍频繁地奔驰着货运列车。
铁路内侧的平地上,则分布着古朴的“汤池境”、郑氏宗祠,以及几座占地颇大的古老院落。这些建筑一致证明着,最早入驻的“汤院人”,选择了在低平处安家,既靠近航道,又与田地相邻,还避开了闽江洪水,应该是当年的最佳选择。
村子是会“动”会“长”的,时代前行,汤院也在长大。随着陆路交通网络的发达,闽江水运就减弱了许多,汤院人就从岸边向路边扩展。
老居住区往上十来米,在308省道内外两侧,是当前村落的中心区。村头处,一群人正集中在一家浴场的门店里喝茶,这恰是村温泉协会前任会长的家。老会长介绍说:这些全是汤院温泉店的老板。6个人当中,老中青都有。这些可是与汤院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分不开的,温泉与橄榄,为当地人提供了在家就业、致富的机会,从而让这个村庄的人气始终立体、丰盈、美满。
汤院的人家很集中,这儿的温泉浴场也相对密集。在省道的一个大拐弯处,一个镜头最多能拍到5个温泉浴招牌。它们大多是家庭经营模式,居家与营业一体,一楼为大堂、户内外设停车场,楼上为浴池或茶室、包间、餐厅等。
汤院的“汤”,自唐至今,历史层次很清晰,品质结构也很立体。村子里的楼房有新有旧,浴场有大有小,配套服务简单有精致,消费价格自然也有高低之别,很好地满足人们不同消费水平的选择。
如果你一心尽在汤中,可以花小三十元的钱租个浴桶,铺上干净的浴缸膜,让自己“浸”在汤中,性价比老高了。如果你想要更加丰富,与好友们共享汤趣,那就花小几百租个大包间,里头泡池、茶台、牌桌、点心俱全,甚至连小孩子的玩具都有,畅享着“一家子、一泡厅、一半天、一沉湎”。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一个窗户,都能尽收橄榄青梢、闽江碧波,让你有如置身画中。
如此汤院,妙在造化,美在自然,趣在山水,益在温养。
她平衡着城市与乡村的两极,调节着乡愁与时代的距离,揉和着热情与幽雅的温差,交织着山水与人文的魅力,兼具着烟火与文旅的浪漫。
闽侯有院,院内有汤;汤温热,院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