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美食 熟地白鸭汤

熟地白鸭汤

广告位

郑文庆

初秋,暑气尚未消散,却是我母亲眼里补养身体的好时候。每到这时,家里灶上那口砂锅,常会炖着熟地白鸭汤。别看那汤色深如墨汁,却是闽南人应对秋老虎的“良方”。

早在入伏时,母亲就已经提前从陶瓷罐里取出几块存放许久的熟地,再将它们放在窗台上晒一晒。这些熟地是母亲按照传统“九蒸九晒”的方法制成,也就是把地黄放在阳光下和蒸屉里反复蒸晒九次,直到它们的表面变得黝黑,拿在手里轻如棉絮。我小时候曾好奇做熟地为何如此麻烦?母亲却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法子,蒸晒少一次都不行。

待熟地备好,就该去捉鸭了。可那些放养在溪边的番鸭不好抓,父亲总得拿着稻谷引诱鸭群上岸,趁其不备,再快速出手抓住它们的翅膀。若是瞧着抓住的鸭子不够肥,还得将它放走,继续抓下一只。往往忙活半天,好不容易逮住一直最肥美的番鸭,父亲身上的衣裤已被溪水溅湿,沾满泥点。

母亲的厨艺好,处理起番鸭来也利落,褪毛、切块、焯水去血沫,她样样做得有条不紊。鸭肉备好,母亲先把它们放进锅里翻炒,接着才加入熟地和枸杞,有时还要添几片桂皮。熬汤的水也有讲究,比起自来水和井水,母亲偏爱直接从山涧引来的活水,她认为山泉水有甜味,熬出来的汤滋味更好。炖汤时,母亲一直守着灶台寸步不离,她说这是为了留意控制火候,因为火大了汤会变浊,火小了,汤的味道就淡了。

炖好的熟地白鸭汤端上桌,母亲立马招呼一家老小来喝,说趁热喝才能利于发汗解热。不过以前祖父更喜欢把汤放凉些再喝,他觉得这汤凉饮不仅味更足,对付秋燥也管用。记得小学三年级的初秋,我放学路上淋了雨,夜里发起烧,母亲赶紧去厨房炖了一锅熟地白鸭汤,还往汤里加了一些陈皮。之后被她劝着喝下一碗,我的额头才渐渐渗出汗珠,烧也慢慢退了,原本发苦的嘴里还尝到丝丝回甘,喉咙也不再干涩。

从那以后,我才真正爱上喝熟地白鸭汤,即使离开家在外工作,每年入秋,我都会尝试用电砂锅“复刻”记忆中的味道。不过从超市买的熟地不似老家沾着山尘的模样,从菜市场挑的鸭子虽肥,却少了几分“野味”,煮汤的水也没了山泉水的甜。后来,我才慢慢琢磨出来,大概缺的是母亲提前晒熟地的耐心和父亲抓鸭时的奔波,也少了一家人围坐喝汤的热闹氛围。那些藏在汤里的味道终究是家才有的,是我在异乡难以复刻的。

今年初秋,母亲早早打来电话,问我哪天回去,说要提前宰好番鸭。我打趣说:“宰鸭还要挑日子?”她却在电话那头笑着说:“挑个你不忙的日子,炖好汤等你进门就能喝,那才好。”我听着,鼻尖忽然发酸,原来家里的汤,从来都为我算着归期。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