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美食 我在福建吃锅边

我在福建吃锅边

广告位

林万春

我在福州十年,最迷恋的小吃是街头巷尾的鼎边糊,俗称锅边。糊其实是米浆贴锅煮熟的薄米片,加入虾、蛏、蛤等海鲜,佐以各类蔬菜,像是五颜六色的高汤托起一片片白云,浓香扑鼻,美味可口。

古称锅为鼎,鼎边糊问世已有三四百年。关于福州鼎边糊的来历,有许多种说法。其中一种与戚家军抗倭有关。当年戚继光领军入闽剿倭寇,当地百姓经常送食物犒劳戚家军。相传,一次大战前,军队的厨子慌忙中误将准备制粿的米浆倒入热锅,米浆被煮成了一片片一缕缕的米片。于是,厨子将错就错,往锅中一股脑儿倒入若干海味佐料。将士们吃了,异口同声叫好。从此,鼎边糊就在福州流传下来了。

我发现,福州人一年四季都爱吃锅边。福州有立夏吃锅边的民俗,称为“做夏”。农忙季节,人们吃东西通常要“速战速决”,锅边就非常适合给在田间劳作的人们补充体力。而福州人在冬天吃锅边,则有另一种感受:热气腾腾呼噜呼噜吃上几口,整个身子都暖和起来。

在外的福州游子回乡,也要先尝尝鼎边糊,因为这是家的味道,月是故乡明,独一无二。

许多福州人喜欢在家里烹制鼎边糊。煮锅边之前,先把米用水浸泡一个多小时,之后沥干,磨成浆。磨浆要掌握好浓度——如果浆太浓,煮成的米片就太厚,黏牙齿,口感也差;如果浆太稀,米片会不成形,煮出来变成一锅烂糊。

锅烧热后,要沿着锅边抹一层花生油,再用米浆沿着锅边倾倒,淋成一圈薄薄的浆片,盖上锅盖,用文火焖一两分钟。然后揭盖,将锅边的浆片铲入汤中,用猛火煮熟,如此一一反复。

鼎边糊的佐料也大有讲究,“山珍”有蘑菇、红菇等,就地取材,还有芹菜。鼓岭人一般用当地特产薤菜,味道也十分鲜美。这些佐料可谓“八仙过海”——“海味”有虾干、蛤肉、牡蛎等。福州河滩有许多野生河蚬,福州话谐音“流央”,物美价廉,也常用来当成鼎边糊的佐料。据说,当年林则徐就特别喜欢用河蚬烹煮的锅边。

鼎边糊不仅在福州十分有名,在闽中的尤溪、沙县等地,人们也吃鼎边糊。三明尤溪县贴着闽江,鼎边糊从福州流传到了这里。而三明沙县毗邻尤溪,这个“小吃之乡”的锅边也独树一帜,一点也不含糊。在沙县做鼎边糊,米一定要用优质籼米,磨浆时还要加少量饭粒(据说是为了增加黏性)。当地人做鼎边糊时,往锅浇油不用花生油,而是用新鲜猪油。

鼎边糊必须“现做即食”,因为它冷了就糊了。上桌的锅边,一定是新出锅的。福州人吃锅边时往往要搭配海蛎饼。而在沙县,我吃锅边时,比较喜欢搭配家乡的花椒饼,夹粉蒸肉。在沙县吃锅边搭配油饼也不错,吃的时候,蘸上本地豆豉油,就是一口浓浓的家乡味。也有人喜欢煎萝卜丝的三角糕搭配锅边。

锅边,不仅是福建独特的美食,它也藏着一个个温暖的旧梦。犹记在家乡的一个冬夜,冷风阵阵,街边有个锅边小摊,用温馨的灯火慰藉着往来的夜行人。当年,我父亲患肺病经常住院,我几次因为照顾他而晚归。路边有一个福州大嫂摆的锅边摊子,这家的锅边特别好吃。我掏两三角钱买一碗下肚,不仅齿颊留香,而且很快暖身。如今,一提起鼎边糊,我就会想起夜色中那个锅边摊子的灯火,那碗热气腾腾的锅边,和那位掌勺的福州大嫂的笑容。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