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城市宁静的角落

城市宁静的角落

广告位

要在福州的夏天里寻一抹清凉可不是件易事,不过或许躲进山上是个不错的选择。没有暴晒的阳光,没有喧闹的人群,甚至大部分独行其间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此山是我开」的错觉。跨过几阶楼梯,城市的喧嚣立刻被隔绝在旁,走入山中,去寻找大隐隐于市的历史和宁静。

在于山公交站下车,或许你能遇见站台后分外热闹的人群。当踏上上山的台阶,尘世的热闹就逐渐远离在身后了,取而代之的是气宇恢弘的定光寺,散发着一种庄严的宁静。

寺庙的门楣雕花精致,镀着金边的门牌在阳光下折射出璀璨的光辉。寺庙门前放着一个大水缸,紫色和粉色的荷花伸展其间,偶有蜜蜂飞来,给平静的画面添上一抹灵动的色彩。

定光寺的中轴线上坐落天王殿、毗盧殿、法雨堂,渐次升高,建筑栋梁金碧辉煌,窗台精致典雅,具有强烈的闽南风格。两侧长廊的墙壁上镶嵌了长达250米的青花陶瓷壁画,瓷画围着白塔绕过半座寺庙,从释迦摩尼的诞生讲述到佛教传入中国。

定光寺也被称作白塔寺,沿着长廊穿过毗盧殿,行至寺庙的最高处,白塔屹立中央。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传说建造时在坡地上挖地基,却意外掘出一颗五彩宝珠,故将塔命名为「报恩多宝定光塔」。
每次来到这里,都会看到塔下有人虔诚地围着塔绕圈行走,传说即使是无心地绕塔一周,也能够洗清罪孽。

从定光寺出来,往东边的方向上山去。看到五一广场宽阔而大气的奔马,看到路边的紫薇花在阳光下美得动人。‍于山不大,是一座海拔仅为五十多米的小山丘,但其中却充盈着人文气息。摩崖石刻、古迹庙宇、亭台楼阁遍布其间,树木枝叶茂盛,遮天蔽日的绿叶成为自然的防晒伞。戚公祠的入口是一个圆圆的门洞,祠堂是为了纪念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而建造的。

祠堂是一个小型的展览馆,其中还原了当时抗战的一些器物用品。祠外有一巨石上刻有「醉石」两字。
相传,明代嘉靖年间,戚继光平定倭寇后,福州百姓夹道欢迎,在于山摆设庆功宴。戚继光也开怀畅饮,不觉醉卧该石上酣然入睡,后人就以此刻石作为纪念。山上的大士殿现在也是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1911年辛亥革命福州光复战役期间,革命军在这里设立敌总指挥部。馆内详细介绍了辛亥革命的发展过程,陈列着当时的文书材料。在展馆的后院,还原了当时开会的会议厅、内部陈设,林觉民的故居卧室等等。

院里古榕树的气生根已垂落成了一道朦胧的帘子,池里的小鱼排成队划过荡荡波纹,生命的气息穿梭过沉沉的历史,在山上的一隅安静地焕发出新鲜的力量。

「4」散步才是正经事
榕城的夏季虽一直高温不降,但山上却是少有的阴凉。植被的茂盛撑起道路的遮阳伞,偶尔凉风拂过带起衣角,掀走一片燥热。闲庭信步地漫山游走,所遇之景的名字也透露着清爽安凉之意。戚公祠外的白云寺,屋檐瓦顶似乎真的能触碰到天边低低的白云,不知道寺名的由来是不是如此。
从涵碧亭往山下眺望,城市楼宇群像尽收眼底,被周围的树色包围其中,转身便是满眼绿意盎然。

究竟是「月朗风清」还是「清风朗月」,短短四个字体现了古人的才思敏捷,读来只觉身处宁静的幽居,共享山峰和美景。走进「幽兰谷」,像是走入什么秘境,里面的兰花圃俨然是一个园林景观公园。溪水流深,有亭立于园中,林叶葱郁。

深浅不一的绿叶映衬在红墙上,呈现出一种拓印朴素的美。从兰花圃下来行至九日台的这段路,被铺天盖地的绿色充盈。树色、草坪、灌木丛,阳光在叶子间跳跃,几经折射被切割成零碎的光斑落下。

树影摇动,好似在轻晃你的脚步,俏皮地陪伴在行进间。这里没有都市的匆忙与喧嚣,静谧的山林里只有自然的响动,蝉鸣和鸟叫不算悦耳,但总能轻易地抚平内心的焦躁。

拾阶而上,还未登到九日台便先听见一阵动人的琴鸣。揽螯亭里聚集着一群老艺术家们,二胡和木鱼组成合唱团的伴奏,女主唱站立亭子中央。看见我的到来,原本准备散场的他们又兴致勃勃地重新拉起琴。爷爷非常骄傲的和我说,这个老乐团已经坚持二十年了,每周一三五的早上准时排练。

揽螯亭边的九日台是绝佳的观景台,越过树丛能望见福州城匍匐于山脚下。下山的路上遇见一座道观,「福生无量天尊」的金字印在红墙上格外显眼,山间的小道也被熏染上肃穆的气息。思乡亭掩身于林叶间,古朴的飞檐和背后反光的玻璃大楼呈现出强烈的对比。走过这座亭,就回到了车水马龙的街道上。

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那个静谧古朴的世界,面朝城市里繁华的地段,而只在身后的山林里安居。若闲时无事,不妨来山里走走,拂去平日的疲惫,享受片刻的悠然。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