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有一条独特的「中轴线」,自建城两千多年来,城市范围不断扩展,但这条中轴线的核心位置始终未曾改变。在中国古城中,这样的格局十分罕见,理应成为城市骄傲,值得官媒大书特书。然而在老福州人眼中,这条中轴线早已失去了灵魂。
三坊七巷、南门兜、茶亭、中亭街、上下杭、烟台山——这些名字曾串联起福州的记忆,如今却见证着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保护与开发的角力,文化与商业的博弈。结果是:老建筑让位于地产开发,老行当渐渐消失,留下的往往只是失去灵魂的商业外壳。这条中轴线的变迁,更像是一部沉重的叹息录。
三坊七巷作为福州最耀眼的名片,素有「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馆」之誉。这里名人辈出,被称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然而,保护与开发的失衡使这片珍贵街区伤痕累累。上世纪九十年代,大片老宅被拆除,新建的现代楼盘「衣锦华庭」与传统风貌格格不入。吉庇巷、光禄坊被拓宽为道路,三坊七巷实际上仅余「二坊五巷」。南后街更彻底沦为商业步行街,昔日的文化底蕴不再。像拥有百年历史的「米家船」裱褙店,也因租金问题被迫搬离。如今的南后街,更像是外地游客的「打卡点」,而不是老福州人心中的街巷。
「南门兜」几乎是福州的代名词。乌塔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在地产开发中险些遭遇不测。上世纪九十年代棚户区改造、大型商业综合体建设,使乌塔地基受到影响,甚至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被擅自加固。虽然最后方案调整、工程继续,但商业与文物保护两败俱伤。新建的冠亚广场一度繁华,却很快沉寂,乌塔的身影也常常被突兀的现代建筑遮挡。
历史上的茶亭街是福州著名的手工工业街,老行当云集,骑楼风貌独特。改造后,本土地产商宣称要重现「明清风格」,现实却沦为医院附庸。昔日的「正兴利」剪刀店、「老天华」乐器店踪影全无,只剩茶亭公园孤独见证往昔。
中亭街曾因闽江航运而繁华,紧邻的上下杭更是近代福州的商业与航运中心,素有「传统商业博物馆」之称。然而,2000年旧改几乎摧毁了原有街巷格局,寺庙迁移,古桥断裂,独特的潮汐景观「水两头涨」也成为绝响。虽然此后持续修复,但原有的生活气息早已不在,功能分区的「复原」终究难以找回灵魂。
作为中轴线的延伸,烟台山因通商口岸而繁荣,曾是洋行、领事馆云集之地。2004年南江滨旧屋区改造中,闽海关税务司、怡和洋行等历史建筑消失,幸存的泛船浦教堂神父楼也是整体平移才得以保留。如今,烟台山修复后的建筑虽整齐美观,却缺乏岁月沉淀,看似完美,实则失真。
福州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陷入怪圈:保护越多,韵味越少。修复往往流于形式,古厝虽在,却与城市生活割裂。真正的保护,不在于「修得多新」,而在于「活得真实」。
传承闽都文化,需要的不仅是石板路与整齐的招牌,更需要街巷中的人情味、行当里的烟火气。只有当古厝与生活共生,文化血脉才能真正延续。
今天的福州,还能否挽回失去的城市文脉?答案或许艰难,但若不正视,未来留给后人的,恐怕只是一座光鲜却空洞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