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福州
“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正如清代诗人郑东廓在《福州风土诗》所写,锅边历史悠久。福州话把锅边叫“鐤边抆”,翻译成普通话就是锅边糊,简称锅边。“鐤”是福州方言俗字,远古以鐤为釜,后由“锅”字取代。“抆”则表达沿锅边糊一圈米浆的动作。
据《闽菜史谈》记载,鐤边抆是用籼米做的。福建大面积种植灿米起始于五代至宋初,而鐤边抆的做法不迟于北宋。“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福州锅边取材于大海精华,鲜美而不失家常。
在福州人的日常生活里,一碗热气氤氲的鼎边糊往往是清晨的开始。“jiaxiemei?”(福州话:吃早餐了吗?),是福州人清晨见面常用的招呼语。吃鼎边糊时配点什么?答案是百搭!福州人吃鼎边糊,通常会选择一些小食配着吃,常见的油条、虾酥、海蛎饼、马耳朵、萝卜糕等等,依照各人的口味进行不同的搭配。早餐一碗鼎边糊佐以海蛎饼,可谓是人间至味。
一口暖汤入喉,海鲜的鲜美四溢开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碗海鲜锅边的话,那就是“刚刚好”:刚刚好的口感,鲜美却不油腻;刚刚好的食材,让海鲜的香味与米香相得益彰。
鼎边糊以米浆制成,先用土豆或萝卜蘸油顺着锅边涂抹一圈,然后虾油、煸葱。加入河蚬煮出来的汤,沿着锅边倒入米浆,待锅边上的米浆凝米片翘起,用锅铲将米片铲入锅中,加入蚬子、熟鱼干、脆肠煮制,出锅前加一些切好的芹菜便可。
传统的福州人家几乎家家都会做鼎边糊,每到农历立夏时节,福州市民与郊区的农民都要做鼎边糊“做夏”。
鼎边糊始于何时,无从查考。据说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不绝口。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鼎边糊是用来缅怀民族英雄的。据说明朝嘉靖年间,抗倭英雄戚继光带兵入闽剿倭,知恩图报的福州人赶紧把家里好吃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准备办个酒席慰劳三军。
谁知道,一股倭寇突然来犯,戚家军紧急集合准备迎战。可是,怎么能让战士们饿着肚子上阵,这必须想办法啊。福州人凭借着自己的机智,将大米磨成浆,肉丝、蚬子、金针、木耳、 蛏干、干贝等等一股脑儿混煮成高级清汤,涮米浆于锅边。不消一刻钟,一锅又一锅的鼎边糊出来了。众将士吃饱后奋勇上阵,不消两个钟头, 就把倭寇全部消灭在海边。
今天,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鼎边糊,不仅是福州人生活的日常,也是“向海而生”的城市精神缩影。它氤氲着烟火气息,烹煮着坚韧与幸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