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守强
鼓楼区地处福州市城区西北部,闽江下游冲积平原“福州盆地”的中心,现为福建省及福州市人民政府驻地。很多人不知道,福州曾经有一个大根区,其大多数区域就在现今鼓楼区范围内。
1946年,当时的福州市成立了鼓楼、大根两个市辖区。1956年,大根、鼓楼两区合并,1968年更名为“红卫区”,1978年恢复为“鼓楼区”。
历史上的大根区就在旧王庄区前的东面,中间隔着六一路(旧福新路)。旧时,在王庄机场附近(王庄机场是1933年修建于王庄辖区内的机场),有一个区公所,叫大根区区公所。区公所的办公用房是原来飞机场的房子,呈四方形,是一座单层吊脚楼木结构的俄式房子。
1946年,福州设市,并设立了五个区:鼓楼、大根、小桥、台江、仓山。鼓楼区和大根区的地界划分,以当时的东大路为线,路的北面为鼓楼区,路的南面为大根区。
大根区的管辖面积为3.4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0.29%,其中耕地面积有3839亩。据资料,福州在民国时期曾存在“保甲制”,作为基层社会组织形式。当年的大根区下辖30保,共计465甲。全区住户有15378户,总人口75129人,其中男性39374人,女性35755人,是福州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区之一。大根区区公所的工作人员有10名,区长1人,助理员7人,雇员2人。
1949年福州解放,大根区的行政机构被保留了下来,还升格为县级行政机构。到了1956年,大根区与鼓楼区合并为一个区。从此,大根区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前后经历了约10年时间。
与大根区同时存在的一个老地名“区前”,现在很多老福州
还记得。“区前”在旧王庄村,大致范围是旧福新路第十一桥西北角,即现在六一中路阳光水岸小区附近靠近琼东河的一块地方。这里曾经位于大根区区公所西侧,因而得名。
大根区之所以被称为大根区,可能与大根路有关。大根路连接东街与津泰路,毗邻仙塔街与五一北路。大根路原名“大墙根”,位于福州城区“旗界地段”内。
清朝年间,福州旗汛口一带是旗人生活与旗兵驻扎之地。当时,这里是旗人的地盘,汉人不能进入。旗人为防止汉人混入,将旗人生活与旗兵驻扎的地方全部用两层楼高的墙围起,兵营外筑有长墙,与外界相隔离,在墙外的这条路就被称为“大墙根”,老百姓路过这里只能贴着墙根走。随着时代变迁,“大墙根”逐渐拓宽为道路,后来就成为了大根路。此处的“根”就是“墙根”的意思。
当年划分鼓楼区和大根区的时候(北边是鼓楼区,南边是大根区),是以东大路南北作为分界线。路的北侧有鼓楼,故名鼓楼区;而大根路恰恰处在路的另一侧——这条路当年是比较有名的,因此当时的人们用“大根”来作为区名,也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