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记忆中的年味

记忆中的年味

广告位

刘桂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很喜欢王安石写的这首《元日》。诗人笔下的春节,满是喜庆和希望,读后让人倍感亲切和温暖。

记忆中的年味,是从进入农历腊月初八开始的。那天早上天还没亮,母亲就起床了,把大米、小米、花生、红枣、桂圆等洗干净后,放到锅里慢慢熬。等我们起床后,“腊八粥”也熬得差不多了,母亲把热气腾腾、醇香浓郁的粥端给我们吃。有时候,还会让我们送给隔壁邻居,寓意“年年有余”。

待到小寒、大寒时,年味愈发浓烈了。在天寒地冻的客家农村,你会惊喜地发现:在窗户边、屋檐下、阳台上,到处挂满了腊肉、腊鸡、腊鸭、香肠等各种腊味。经过多日的风吹日晒,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让人感觉到,年就在眼前。

到腊月二十四这天,在南方称之为“小年”。而在北方,则把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尽管时间上有些许差异,但小年一到,年,就要来了。

在我们老家,父辈们经常会说一个叫“年三夜四”的词。后来,我才知道“年三夜四”是指年二十三朝至年二十四夜这段时间。“年三夜四”还要劳作,指该做的事没做好还在做,就是说要赶在“年界”前将事情办好,但办事拖拉的人不到最后两三天也不把事情办妥。

按照我们客家人的习俗,腊月二十五日是“入年界”,正月初五是“出年界”。在这段时间里,称呼日期,前面都要加上一个“年”字,如年二十五、年三十、年初一、年初五。这样一来,年的味道就浓了。

记得小时候,“入年界”后,父母便暂停了下地种田,专心致志筹备过年事宜。家里开始囤积烧火用的木柴、食油和过年食品,自家有养猪就杀猪,没有则采购猪肉、鸡、鸭等,还要炸豆腐、炸黄焖肉、炸芋头丝以及蒸年糕、做米粿,并将水缸盛满水,米缸装满米。

利用天晴的日子,父亲组织全家开展一次大扫除,清洗门窗、地板、桌椅、锅碗瓢盆等,把院子里各个角落打扫干净,把房前屋后的道路水沟清理干净,铲除两边的杂草,整洁干净地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五是我们老家传统的“圩天”,也是年前最后一个“圩”。这一天,大人们都会带上孩子们一起去“赴圩”,置办年货,准备开心过大年。

“赴圩”就是到集镇上买东西,四面八方的人都赶来,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大街两旁的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年货,红灯笼高高挂,春联、年画还有各种糖果、食品等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父母带着我们到各个摊位上买年货,碰到熟悉的人,则互相寒暄,共祝新年到来。

每年这个时候,父母都会给小孩添置一套新衣服。父亲常跟我说:“一年到头,再苦再穷也要买套新衣服穿,以后工作了再远再忙也要回老家过年。”

有一年,隔壁的堂哥出外打工,到了年二十九还没回来。邻居们私下都在议论:“怎么过年都不回来?难道是没赚到钱或者出什么问题了,不敢回来?”那几天,堂叔一声不吭,唉声叹气,心情极为不好。

后来才知道,堂哥因为没有买到直达的车票,只能辗转多地,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回了家里。那天晚上,尽管已是深夜,但隔壁堂叔家里传来的都是开心的笑声,他家一晚上灯火通明……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