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莉
老屋的腊月,是我年年的回想,是我记忆里最甜的味道。
老屋,是一座四进式的大宅子,梁檀窗屏,木刻雕花,有前厅后院,七大家人住在一起,热闹而温馨。一到腊月老屋里就穿梭着忙碌的身影,洋溢着欢声笑语。
进了腊月,冬至前酿下的米酒就得起酒了。老屋的大坪前便摆满晾晒的酒瓮,大大小小、形态各异,有土陶的,有烧瓷的。婆婆、婶子们边收拾着酒瓮边谈论着自家今年酿酒的数量。二婶婆家人丁多,个个喝酒海量,每年都有三个敦实的大酒瓮子,酿上200斤米,正月里来客多,过个年准就见底了。谈笑过后,她们还各将自家新起的米酒盛出来让大伙儿尝个新鲜,有的说酒味恰好,有的说酒曲放多偏老了,老屋里弥漫着醇厚和气的酒香。
准备过年的茶点吃食也是婆婆、婶子们的拿手绝活,个个都是巧妇。秋后收下的地瓜、芋子放在廊下晾着,水分蒸发一些后地瓜格外甜,芋子也粉糯,正好做香脆的地瓜、芋子片,但工序也实为繁琐。地瓜、芋子先蒸熟,去皮后分别打成泥,加入炒香的芝麻葱头、地瓜粉,充分搅和,反复揉搓,中间用食用洋红,点上整理成条状后上锅蒸透。晾凉后,婆婆、婶子们又到老屋的大坪前支起簸箕,将条状地瓜、芋子块切成均匀的薄片,这十分考验刀功。婆婆、婶子们边切边聊着家长里短,各家的孩子们也不能闲着,得帮忙把切好的薄片一字排到簸箕上晾干。
冬日的阳光洒在大坪里,伴随着欢笑声,成为这腊月里最温暖的画面。腊月二十后,各家的婆婆、婶子们便忙开了,灶上添火,大锅入油,晾干的地瓜、芋子薄片分别入锅小火慢炸,小小的薄片在油锅里渐渐涨开,变成一片片可爱的小云朵。一天时间,炸花生、糖豆子、兰花根等各色茶食就在婆婆、婶子们的巧手下应运而生,封坛装好,正月便可摆上茶食盒招待客人。
老屋厅堂甚多,年前的布置装点也是有讲究的。爷爷有七个兄弟,分为七房,每年各房轮流布置厅堂。腊月二十五,爷爷、叔叔们就开始打扫大门、厅堂,将旧对联撕洗干净,清扫神龛、香炉。腊月二十八,煮上一大盆浆糊,在厅堂高高的雕花柱子、厚重的木门上贴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新对联,挂起大红灯笼。到了腊月二十九,从上一年轮值的房亲那里取来祖宗画像,在正厅神龛上摆好供品,挂上画像,焚香祝祷。正月时,所有子孙外婿都会来正厅拜祭祖宗,神龛上红蜡烛林立,香火不断。老屋大门口鞭炮声此起彼伏,地上一片红屑,人丁兴旺,热闹非凡。
年三十是腊月的最后一天。夜幕降临,老屋的大门口点起小堆的柴火,各厅堂的红灯笼也亮了起来,映照着大红对联上吉庆的祝语,一片祥和喜庆。长辈们给祖宗上香放过鞭炮后,婆婆、婶子们便将年夜美食一一端上桌。长辈们坐上正桌,倒上新酿的米酒,大家举杯共庆新春,共话新年。盛宴过后,各家都端出准备好的茶食,围坐在正厅里喝茶观看春晚。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了,拿出烟花爆竹聚集在大坪里点起来,比谁的炮竹放得高,比谁的烟花开得好看。年三十的夜晚,欢笑声、嬉闹声在老屋里响起。大家都卸下一年劳作的疲惫,享受家人围坐、灯火可亲的团圆之乐。
如今,身在异乡,每到腊月时节,思念就会涌上心头。忘不了婆婆、婶子们的笑声,忘不了老屋里的小伙伴们,忘不了老屋里那浓浓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