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民风民俗 今又重阳

今又重阳

广告位

闽都在线

秋意渐浓,风微凉,天高云淡。三山脚下,菊花正盛,蟹肥酒香。九月九日,重阳又至,福州城被一层温柔的秋色笼罩。这一天,是登高的日子,是放纸鹞的日子,也是九重粿飘香的日子。对于福州人而言,重阳节不只是岁时节令的记忆,更是一种深藏于街巷与心头的生活仪式。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易经》云:“九为阳数”,月与日皆阳,故称“重阳”,又名“重九”。古人视此日为阳气极盛之时,登高以避灾,饮菊酒以祈寿,久而久之,便成为秋季最具诗意的节日。它源于古代的丰收庆祝和对先祖的缅怀。在《吕氏春秋》中最早记载了重阳节的聚饮活动,其中描述了九月农作物收获之际,人们举行盛大的聚饮活动,以感谢祖先的恩德。这种传统习俗,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先祖的一种敬意与缅怀。

福州的重阳,更添几分独特的雅趣。人们登高望远,放纸鹞迎风,品九重粿以寄愿望。山色、风筝与米香,共织成一幅动人的秋日画卷。

登高,是福州重阳的灵魂。早在闽越古国时期,就有“九日登高”的传说。据《三山志》载,汉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登福州于山宴饮群臣,后人遂称之为“九日山”。在旧时的福州,登高的地方各有讲究——城里人爱登乌山,台江人多去大庙山,而仓山区的人则登烟台山。后来又有鼓山、金鸡山、金牛山与森林公园加入,皆成重阳登高的好去处。

老人说,登高不仅为避灾,更寄托着祈福与成长的心愿。乌山上有两块平滑巨石,相倚如桃瓣,人称“桃瓣李片”。每逢重阳,大人带着孩子在上头轻跳,寓意“快快长高”。那一声声笑语,在秋风中飘散,也飘进了岁月深处。

临近重阳的时候,福州的街头巷尾便忙碌起来。老匠人削竹篾、糊彩纸、绘龙头、贴八卦,一只只纸鹞在手中诞生。在福州话中,“纸鸢”谐音“灾殃”。因此,放纸鹞不仅是节令游戏,更是一场祈福仪式——当纸线断开、鹞儿随风远去,人们相信“灾殃”也随之飘散,平安与好运将重新降临。

福州重阳的“九月乌”天气,天高云淡,风不太急,正适宜放鹞。乌山的邻霄台、五一广场一带、乃至大庙山的山顶,都是放纸鹞的好所在。那一只只彩鹞,在秋日的蓝天中翻飞,像极了人们的心愿,在季节的风里缓缓升腾。

要说最能代表福州重阳风味的,当属那一块块精致的九重粿。“九”与“久”谐音,寓意长久;又与“高”同音,象征节节高升。九重粿,顾名思义,是由九层米浆叠蒸而成。制法繁复:先磨米成浆,再分为九份,调以天然色素——红、绿、黄、白相间,逐层蒸熟,方得香软细糯、层次分明的成品。

老字号“聚福园”每年只在重阳节当天售卖九重粿。一年只卖一日,香气却留满全城。过去,糕上还会插上三角形的小彩旗,红绿相映,颇有童趣。老人们说,那旗,象征古时登高插茱萸的习俗,用来辟邪纳福;孩子们则只觉得好玩,登山前人手一块,边走边吃,甜意在舌尖,也在心头。

此外,福州的重阳节还有祭祖墓的习俗,与清明节的祭坟一同构成了春秋两祭的传统。据《长乐县志》记载,“重阳必祭墓,谓之秋祭”。虽然如今也有一些人在家中过重阳节,但无论是在墓地还是家中,祭祖的供品中总少不了九重粿的影子,还有猪、羊、鱼肉及酒水等。上供后,家人再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共度佳节。

菊花,是秋天的主角。重阳又名“菊花节”,自古有“赏菊饮菊酒”的传统。在宋人笔下,黄白粉红之菊竞相开放,香盈京洛。福州人亦好此花,家家户户门前摆上盆菊,或赏、或酿、或供奉。古人言:“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菊花酒,乃福州重阳不可缺的佳酿。采初开的菊花,掺入新米共酿,至来年九月九日启坛饮之,谓之“吉祥酒”。相传能清心明目、延年益寿。

时逢佳节,亲友相邀,赏菊对饮,或吟诗唱酬,或静坐窗前,听风入帘,那一刻,人间的清秋与诗意都被温柔地收拢在菊花酒的香气中。

茱萸,是重阳节另一象征。古人于此日折茱萸插头,以辟邪避灾,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如今,佩茱萸的习俗已渐淡去,但那祈福避邪的心意,却被延续在九重粿的小彩旗上,被留存在登高的脚步与菊花的芬芳中。福州的重阳节,既有登高的豪气,又有九重粿的软糯;既有纸鹞的轻盈,又有菊花的高洁。它像一场温柔的秋梦,将古老的民俗与城市的烟火气交织在一起。

在这一天,人们登高远眺,风送菊香,旗映夕阳;山下的糕点店里,蒸气氤氲,米香四溢。重阳节的风,带着桂花与糯米的甜意,穿街过巷,吹进每一个福州人的心里。

九月九日,不只是节日,更是记忆深处的一抹秋色,登高处见山城秋,风筝远,粿香久。

广告位
下一篇

已经没有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